感恩與展望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1。
「銀禧」是一個美麗的名詞,在其中也藏着神美麗的恩典。是的,在本堂廿五年的歷史中,充滿着神的恩典!銀禧紀念的日子,正是數算恩典和獻上感謝祭的日子。這就是發行本刊的基本意義。神的恩典是數不清的,因為太豐富了!雖然數不清,還是要數一數。
感恩
本堂經過「三遷」,「四擴」,「六支」和「卅倍」的歷程:
(一)「三遷」
本堂於一九五七年,被北角道的業主以加倍收租的方式,逼遷往渣華街的一間幼稚園內聚會——一遷。又於一九五八年遷入馬寶道五十二號自堂址,由三樓躍至七樓,真是步步登高——二遷。再於一九六八年來英皇道現址——三遷。(二)「四擴」
北角道十一號地下的堂址只有十一呎寬,卅三呎長,可坐七十人。馬寶道五十二號七樓的堂址的九百五十呎,可坐一百五十人——一擴。與堂址相連的一層,約五六百呎,是教會以分期付款方式買下作為我一家與黎姑娘的住處。新堂址迅速坐滿之後,為了聖工的擴展,我請求教會將我住的一層之半打通,這樣可以多坐五十人當時我只有四個孩子)——二擴。聚會人數繼續增加,於是教會在同座大厦十一樓租了一層,作爲我一家與黎姑娘一家的住處,將原有兩層合併作聚會之用,可坐二百五十人。聚會人數繼續增加,遂於一九六二年開始在主日上午舉行兩次崇拜,總人數約三百五十——三擴。一九六八年遷來現址,實用面積六千呎,可坐五六百人,迅速坐滿,遂於一九六九年開始主日上午舉行兩次崇拜——四擴。
(三)「六支」
本堂由一九六一年開始,先後設立九間支堂,其中三間未能繼續,只餘六間。此六間之中四間已經完全自養自立。
(四)「卅倍」
本堂開始時約有五十人聚會,而今日主日上午崇拜聚會人數達千人,加上各堂的五百人,恰增加了卅倍。上述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展望
聖經中「七」是象徵完全的數字。本堂在過去只經歷了「四」,尚差三擴才到「七」。目前,本堂弟兄姊妹已經開始談到擴堂的事,因為現址已不敷應用(不敢推動成人主日學)。目前可見的可能性,是購買樓上的三千呎和租用本堂同層的四千呎地方。讓我們繼續向主祈求。
我希望本堂以建立廿間支堂為目標,希望主日崇拜人數增加到二千人,宣教士五十人。讓我們憑著信心向主懇求吧!如果我們所求的不是為了自己,乃是為了基督國度的擴展,主就能成就這一切,榮歸其名!
但是——有一個必需的條件:我們在每一步的發展中,必須抱定作「賜福器皿」的心志。
願主再賜下「三擴」,成全其圓滿恩惠。
以下是與本堂擴展有關的一段小插曲:
回憶在我於廿年前來本堂工作以前,有一間大禮拜堂邀請我去做主任,但我心中沒有主的引導和感動,所以沒有去。不久之後,我忽然夢見自己做了一間教會的牧師。次日,北角堂的二位代表(其中一位是本堂早期執事周顧雅娥姊妹)來邀請我。我的心已經被主預備好,就答應了。那時本堂還在十一呎寬卅三呎長的地方聚會呢!但主的引導沒有錯。我當時夢見禮拜堂的樣子清楚的留在我記憶中:一間正式的禮拜堂,周圍擺滿了一盆一盆的花。這是否本堂最後「一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