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命的心路歷程
原載於《宣教情》15期,1998年春,頁1。
在大使命的實踐過程中,每一間教會和每一個基督徒都需要經過下述的心路歷程:
(一)從亞伯蘭到亞伯拉罕(創17:4-5)
亞伯拉罕原來的名字是亞伯蘭(意即「崇高的父」),但是神為他改名為亞伯拉罕(意即「多國之父」),因為「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崇高的父」是一很好的名字,但只是獨善其身而已,與他人無關無益;但是「多國的父」卻是賜福的器皿,使普世蒙恩。每一位華人基督徒都應該有這一種心態的轉變和學習的過程。不然就永遠是內向的基督徒,不能把福音傳遍世界。
(二)從變像山到加利利山
基督的三位使徒在「變像山」上親眼看見主耶穌改變形像,顯出祂神性的榮耀(太17:1-5)。這是何等的福份!他們對基督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彼後1:17-18)。後來復活的主在加利利山上向使徒們顯現,把大使命賜給他們:「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6-20)。他們認識基督的神性榮耀長進到接受普世傳福音的託付。在他們接受託付的同時,也接受了應許:大使命成功的保証——「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三)從耶路撒冷到安提阿
耶路撒冷的教會日漸興旺,但是他們只在本城傳福音,直到後來神讓逼迫臨到他們,他們才向四面逃散,同時把福音傳開(徒8:1,4)。當安提阿教會建立起來,信徒們才在保羅和巴拿巴的帶領之下,按聖靈的運動與帶領協力推動差傳事工,把他們最好的人差派出去,向更遠的地區傳福音。
如果福音一直停留在耶路撒冷,大使命就不能實現。很明顯的安提阿教會代了耶路撒冷的教會,成為神工作的中心。從耶路撒冷型轉變為安提阿型。這是重要的心路歷程。
(四)從庇推尼到腓立比(徒16:3)
保羅與西拉原想在小亞細亞繼續工作下去計劃往北方的庇推尼去,此時他們被聖靈攔阻,然後引導他們越過亞洲進入歐洲傳福音第一站就是腓立比。從無福音事工進入新時期:向全世界進軍。
保羅在亞洲時,已經不傳向猶太人傳福音,但是進入歐洲以後更多向外族人傳福音,於是福音事工更加萬,他奠定了大使命的百世策略。
今天,華人教會差傳工作也是從向海外華人傳福音入手,漸向萬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