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古書與現代科學
原載於《燈塔》20期,1958年2月1日,頁4-5。
聖經裏的第十八卷,是「約伯記」。許多學者認為它至少是摩西時代的作品(紀元前一千四百餘年)。它在文學上的價值,已得到許多著名文學家的推崇,例如法國文豪雨果(或譯為囂俄,原名Victor Hugo)說:「約伯記或者是一些最偉大的作品。」英國著名作家卡賴爾(Thomas Carlyle)說:「我認為此書是最輝煌的作品之一…我覺得就其文學價值而言,什麼都比不上它。」(如果讀者願意詳細知道其他文學家們對於聖經文學價值的評論,可以參考德國蘭恩博士所編著之聖經注釋(英譯),第八冊(共廿四冊),序言的第十二至十四頁。(Dr Jonn Peter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約伯記不但富於文學價值,並且對於大自然的各種奇妙現象有深刻的觀察。甚至有些地方與今日的科學暗相吻合。美國紐約科學研究台台長利梅博士(Dr. Harry Rimmer)曾對此加以特殊研究,發表於他所著的「科學與聖經的和諧」(Harmony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s)一書中(第四章)。該書暢的歐美各處,一九四七年已出至第十二版。茲將該書中之數點介紹給各位讀者。(第一點除外,非採自該書)
「神將大地懸在虛空」(第廿六章七節)
三千五百年以前的古書中,就已經明言地球是虛懸(無任何支持物)於太空中,這豈非遠遠超出時代之前的一種認識?如果把這一句話與其他古代關於地球的許多幼稚觀念比較一下,高下之分實不可以道里計。以賽亞書(聖經的第廿三卷)裡面提到「地球大圈」四字(四十章廿二節),暗示地球是圓的,使人深覺驚奇,因為十五世紀末年,人還以為地球是平的呢!(哥倫布於一四九二年發現新人陸。)
「晨星一同歌唱」(第卅八章七節)
星宿會歌唱麼?請聽科學家的解釋:
光,聲,色,這三種東西基本上是相同的——光有光波,聲有聲波,色有色波。在實驗室裏,這三種東西的研究,常是密切相連的。每種顏色都發出某種長度之波,例如紅色的波長是一厘的百萬分之七百六十,是各種顏色中最長的。最短的是紫色的波,等於一厘的百萬分之三百九十。長過七百六十與短於三百九十的顏色,是人類的眼睛所不能見的,例如紅外線與紫外線等,必須使用科學儀器才可以看見。
科學告訴我們,光與色都有發聲的作用。太陽與星宿的光線穿過太空,都帶着它們的聲音。如果我們的耳朶調應得合適,就可以聽見這「太空的音樂」。
紐約城Radio Centre的餐廳裏,有一架管風琴,當它彈奏的時候,圓形房頂的天花板上顯出各種美麗的顏色,隨着琴音而變化。這就是利用科學的原理,將聲音變為互相對應的顏色,聲音變化時,顏色隨着變化。有聲影片的邊上,有曲曲折折的線,稱為「聲線」,放映時經物理作用變為聲音。
所以在事實上,衆星真是會歌唱的!
「誰為海定界限……說,你只可到這裏,不可能過?」(第卅八章十至十一節)
我們知道海水的漲退,都守住一定的界限,不然,情形就不堪設想了。你沒有見過它稍微發脾氣而越度一點,人類就受不了麼?讓我們問:什麽力量使海洋守住它的界限?沒有人能眞正回答這問題。不錯,我們可以很淵博的講到太陽,月亮,當星球對於潮汐的作用,或講到地心吸力,但是事實上,坦白的講,科學家們還是不了解那管制海水的力量到底是什麽。當日約伯所面對的問題,今日仍是一個謎。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神奇妙而偉大莫測的創造。
「光亮從何路分開?」(第卅八章廿四節)
「路」的原文(希伯來文),是「方式」之意。「分開」二字亦可譯為「分析」。所以這一句經文可以譯為「用什麽方法可以將光加以分析?」這個問題今天的科學可以回答了:「通過分光器就可以將光分開。」但是在約伯時代,沒有人能回答這問題。
不同的物質在燒紅時所發出的光線,經過分光器以後,有不同的顏色,所以將一顆星的光芒加以分析以後,就可以知道這星體的成份如何,並且知道每種成份的比例。這已經成為一門十分精確的科學。
「為何諸水堅硬如石頭,深淵之面凝結成冰?」(第卅八章卅節)
這裏提出水的奇妙變化。它能擴大一千二百倍而成為氣體;又可硬化而成為冰。它供應了人類極大的需要。它的三體變化(液體,固體,氣體)是自然界中的奇妙現象,也解决了人類的許多問題。
約伯所面對的問題等於:「結冰的奇妙現象是怎樣一回事?它為什麽浮在水面,而不像石頭一樣沉至水底?」如果它眞沉下去的話,水中的一切生物都要死亡,北方的海河湖沼都要整個的變為冰塊了。但是事實上,水在結冰時,竟衝破了一切自然定律而擴張體積,結果比重減輕而浮於水面,造成永不能解决的一個謎。「熱服冷縮」是一切物質的定律,但是竟然跑出來一個例外,而且這例外是極富意義的——解決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難題。
水在温度逐漸減低時,體積也隨若縮小,但是靠近冰點時,它忽然產生了革命,反抗定律,停止收縮,並且漲大體積幾達三分之一,因之浮於水面,保存了神所造的生物。水在其他時候都服從自然定律:熱脹冷縮——受熱則化為氣體,受冷則收縮,但是當它收縮至危險點時,竟一反其常,這不但是約伯所不能回答的問題,也是今日科學家所認為無限奇妙莫解的。
「地面改變如泥上印印」(第卅八章十四節)
中文聖經的這一句話繙譯得不正確。「改變」二字的原文是「自轉」(是文法中的自動式動詞)。「如泥上印印」不但不合原文,也不清楚。讀者知道了這一句話的歷史背景以後,自然就明白它的意義了。極古時代(如亞伯拉罕時代——約紀元前二千年)的人,用金屬製成的筆狀物,在泥版上寫字,寫好以後燒乾(如燒磚一樣),就成為他們的書。考古學家已經在巴比倫發掘出來數萬塊這樣的泥版,鑑定為四千年前之物,而且發現他們的筆是可以旋轉的,所以稱為「旋筆」。這裏所說的「泥」,就是指泥版說的,「印」就是指金屬筆說的。所以綜合起來,這一句話的直譯就是:「地球(向光)轉動,好像泥版與(旋轉之)筆(的關係)一樣。」這豈不是一句令人驚訝的話麽?似乎暗示地球的轉動。
「你曾進入雲庫,或見過雹倉麽?」(第卅八章二節)
「庫」在英文聖經中譯為treasures,有「寶藏」之意。雪與雹有什麽寶藏?在著名科學雜誌「科學」Science裏面,曾刊載加拿大農業部化學家舍特博士(Dr. F. T. Shutt)關於雪雹的實驗報告。他說雪與雹都含有經濟上的價值,因為它們將空中含有窒素的物質(nitrogenous substances)帶到地面上,發生肥料的作用。其所含肥料有四種:安母尼亞(殉精),硝酸鉀,亞硝酸鹽,蛋白質的安母尼亞。他並且曾經詳細計算每英畝内所得此四種肥料的價值,約合美金十四元八分。其功效等於四十四磅著名的智利肥田粉。這不是寶庫麼?
「你能發出閃電,叫他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裏?」(第卅八章卅五節)
這一句話不能不叫我們覺得十分奇怪。「使電對你說:我們在這裏」是什麽意思?電會說話麽?
今天這個謎已經揭開了,人類已經利用電製成了電話,收音機,電視等等東西。電已成為通訊的主要工具了。
「你能繫住昴星的結麽?能解開參星的帶麼?」(第卅八章卅一節)
英文聖經將「結」譯為「馨香的影响力」(Sweet influences),比較更合於原文。昴星出現於春天的開始(按照約伯的家鄉米所波大米的情形而言),所以那裏的居民看見昴星閃照的時候,就知道春天來臨了。因此,可以說昴星有使百花開放的「馨香影响力」。神問約伯說:「當春天來的時候,你能關住那使百花開放的生命力麽?」
「參星」是在冬天開始時出現的星座。冬天以其威力將萬物封鎖起來,所以稱為「參星的帶」。當冬天將一切封在冰雪之中的時候,你能解開它的「帶」麼?神奇妙的創造,在此再一次顯明出來。
「你曾在深淵的隱密處行走麼?」(第卅八章十六節)
「深淵」就是海洋,有人曾在海洋的最深處行走麽?沒有。
不錯,已經有許多人潛入海底在那裏行走,但是人類尚不能進至海洋的最深處。今日人類所能到達的深度是數百噚(每噚合六呎)。探海隊曾在那裏發現極大的動物,他們設法用鈎子把它提上來,但是距海面尚有數百呎的時候,鋼纜忽然鬆馳,他們以為那大動物逃脫了,但是當鈎子露出水面時,他們發現上面有它嘴與頭的一部份掛在那裏。沒有人知道到底這巨大的怪物是什麽樣子。它住在海底,身體内有抵抗大水壓力的特殊構造,當它被提起時,海水壓力逐漸減少,但是它體內的抵抗力仍然如故,所以終於爆裂為碎塊!這是美國加州海岸著名的「司光利普海洋生物研究社」內的博物館館長所舉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