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思緒的片段
作者:招鶴齡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0-32。

(2012年11月,作者夫婦與滕近輝牧師、滕張佳音師母攝於宣道會北角堂六十週年感恩崇拜之後)
認識敬愛的滕牧師已超過半個世紀了,幾十年來一直在他的牧養、教導之下成長。在記憶中和他單獨相處交談的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浸禮前考問信德,那年年僅12歲,他破例的讓我接受水禮,這是我一生最大的祝福。
滕牧師是一位很開明的牧者。約在1970年中,一位頗有名的講員從英國來香港,在尖沙咀聖安德烈堂舉行培靈講座,赴會當天在渡輛上與滕牧師、師母相遇,他邀請筆者共乘計程車赴會。可惜與會人數太多,到達會場時,正堂早已滿座,我們只能坐進副堂看閉路電視直播。當年閉路電視還是新鮮事物,但滕牧師對此卻顯得十分感興趣。筆者當年曾在一家電視公司兼職,對閉路電視概念略有認識。在回途上,滕牧師就閉路電視系統與筆者談了好些問題,過了不久,宣道會北角堂便裝置了閉路電視系統,以補當年聚會場地的缺憾,把講台的影像帶到看不到講員的死角位置,原來在他心中經常掛念教會的需要,而不是個人的興趣,筆者正是那些位置的座上客。
第二次與他單獨對談,是在70年代中的一個主日,在北宣早堂崇拜與午堂崇拜之間的半小時空檔,在一家餐廳裏交談。事緣當時利用影音材料輔助傳福音事工漸漸普及,而筆者對這方面有較深的體會,於是傻兮兮的寫了一份建議書,具體內容已沒法記起,大意是建議北宣考慮發展一些影音事工,以配合團契、主日學及佈道等各方面的需要。當時滕牧師很細心的聆聽,也把那份建議書收下,但沒有表示甚麼,很快我已把這事忘記得一乾二淨。直到90年代後期,那時筆者已移民美國多年,偶然回港到北宣崇拜,一位教牧同工對我說,因著當年筆者給滕牧師的建議書,現在北宣有了一位專責影音的同工。聽著,心中頓時泛起一份激動。
第三次與滕牧師單獨相處交談,是1996年12月在德州大使命中心的營地,那是一段較長的時間,歷時兩個多星期,不單有機會與他私下交談,還一同共事,使筆者獲益良多。當年大使命中心舉辦「中國學人培訓營」,滕牧師是大會講員之一,大使命中心藉著這個機會邀請滕牧師攝製三輯專題講座錄影帶,題目分別為「認識聖靈」、「國度真理」及「認識教會」。當時專題講座攝像還不十分普遍,王永信牧師在這方面實在很有見地。他邀請筆者負責製作,感謝主!這是神特別的恩典,讓我有機會參與這方面的事奉,更可以有較長時間與滕牧師相聚交通。
為要製作該三輯錄影帶,筆者隻身攜帶七箱器材及行李,從加州飛往德州大使命中心當時所在的營地,預先進行佈置及裝設拍攝照明器材,待滕牧師抵埗後隨即「開鏡」。在製作前,筆者提出兩項要求:其一是在拍攝前,要先收到每個主題的每一講大綱,以便先了解內容,好充份預備鏡頭的操作;第二項是為求製作盡量完美,所以「出鏡」時需要「化妝」。第一項要求,對滕牧師來說易如反掌,他的大綱早已預備好。至於第二項要求,相信他從未試過化妝吧,但作為製作人,為求效果完美,有責任要提出來。當然沒有把握他會答應的,但他的回覆卻是:「好的!沒有問題,完全可以接受。」其實在影視製作人來說,「出鏡」的「化妝」並不意味一定要塗胭脂抹口紅。當時筆者手上僅有的攝像器材,確實需要有較明亮的照明燈光,當明亮的燈光照射在人面上,面額位置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反光情況(hotspot),效果很不好看,塗上一層薄薄的化妝粉可以把臉上的油脂吸收遮蓋,看起來便會自然一點。但對於一位不是經常「出鏡」的人,特別是男士來說,這不是每一個人可以接受的,滕牧師就是這樣開明!
是次製作過程中還有點花絮,就是控制講座時間的方法,很明白他是素有經驗的講員,講道不會超時的,但攝像總有提時的需要。於是,筆者找來一個較大的時鐘,把它豎在攝像機鏡頭下,當滕牧師對著鏡頭講授課題的時候,那時鐘就是他的「聽眾」,對他來說就安心得多。旁人看起來則有點滑稽,連大使命中心的同工們經過時也報以一笑。
那年是滕牧師回復單身生活已有三年的時間,而且還經常要在外領會。我們一眾愛護他的弟兄姊妹經常為他擔心,恐怕他不大習慣單身一人起居。在大使命中心見到他的時候,精神還不錯,只是顯得有些疲倦,略帶一點孤寂的感覺。看到那情景,心中湧出一股難言的滋味!信徒若有心事或傷痛,可以找傳道人、牧師;但牧師、傳道人有心事、有任何傷痛,除了向主耶穌傾訴,在身邊可以找誰呢?當時很想表達對他的關心,於是定意在拍攝期間的空檔,或一起用膳的時候,找些話題來與他攀談。說到午膳,當中又有一段小插曲,某天我們要到外面的快餐店午膳,在點選食物時,滕牧師說他喜歡吃魚柳包,當時同工把這話記在心上,結果隨後的幾天都為他奉上魚柳包。滕牧師一笑置之,只說他雖然比較喜歡魚柳包,但並不是每天非吃不可的那種程度。
就在啖著魚柳包的時候,我們曾經傾談過一些瑣事,詳細內容已不大記起,但有兩個話題印象較深刻。第一個是筆者很想知道他年青時在英國念神學的日子是怎樣的,因為在印象中從來沒有聽他說過。當我提出這話題的時候,他並沒有談很多,筆者意識到他那段日子很不容易。那一問也很可能勾起他年青時的一番心事,因為他在出國念書以後,再沒有機會回青島故鄉探望他的母親,聽說滕師太返天家前已失明了一段日子,相信他必定很掛念。
第二個話題是筆者向他講述剛加入的一項新事奉,成為「國際福音飛行事工」的董事兼同工。96年年中,這事工正式開始,駕著小飛機在美國各小城鎮作巡迴佈道傳福音事奉,滕牧師與王永信牧師均是這機構的顧問,滕牧師給予的鼓勵支持最多,而且推動最有力。在飛行事工成立的感恩會上,滕牧師為這飛行佈道隊伍冠以「基督空軍」的稱號。原來他在印尼加里曼丹宣教期間,曾接受過「飛行宣教團」(MAF)的協助,用小飛機把他載到一些偏遠的地區宣教,所以他很了解這種事奉的方式,也明白它的實際需要,故此大力支持。那年,在短短四個月裏,事工完成了兩次飛行巡迴佈道,最後的一次就是與他在大使命中心會面之前不足兩個月。在巡迴佈道期間,我們經歷神的大能,親眼見到聖靈大大的工作,於是向他講述事工的進展,他十分喜歡看見華人的福音工作有如此大的突破。筆者對這事奉工作也十分喜愛,就在大使命中心拍攝講座和學人營會的期間,努力整理及書寫最早這兩次巡迴佈道中的經歷,編輯成拙作《鐵鳥宏情》。在拍攝工作全部完畢之後,拿著《鐵鳥宏情》的初稿請滕牧師賜序文,只見他接過稿件,很快的翻了好幾頁;他閱讀的速度真快,一邊看一邊點頭,但沒有說甚麼。但在營會結束後不到幾個星期,便收到他送來的序文了。到了99年3月,在神的保守和恩典帶領之下,飛行事工把這件獨特的工具升級。是年8月,事工在香港為該飛機舉行奉獻禮,當日滕牧師特別出席給予訓勉與鼓勵。感謝主!他就是一位這樣值得我們懷念的牧者。
最後見到滕牧師是在2012年11月,宣道會北角堂舉行六十週年感恩崇拜,大會安排他有特別的位置,而筆者夫婦正好坐在他的後面,當時他已需要用輪椅代步,動作明顯較為緩慢。散會後,立即趨前與他打招呼,他微笑的望著我們良久,沒有說甚麼,相信在他的腦海中,總會留下絲絲的印象吧!
滕牧師是神賜給華人教會的寶貝,他留下的不單是他的教導,還有他一生事奉主的美好榜樣。
敬愛的滕牧師,我們永遠懷念你!
(作者為宣道會北角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