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滕牧
作者:陳惠榮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3。
「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註)
風雲際會,領袖迭起
二十世紀50年代的華人社會,大變之後,無論政治、民生、宗教各方面都動盪不定。基督教會之中,新派力量勢大,基要福音派在摸索、成型的過程之中。在那一個特別的時代,神興起好幾位祂的僕人,如:吳明節牧師、寇世遠監督、邵慶彰牧師、胡恩德先生、吳勇長老、周主培牧師、戴紹曾牧師、曾霖芳牧師、鮑會園牧師、滕近輝牧師等(略提幾位已息勞歸主的前輩)。由於他們的忠心,奠下了福音派教會的基礎,確立了福音派教會的方向。其中,滕牧肯定是重要的一位。1976年首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及其後的華福中心,滕牧被推舉為主席,可見他在同工們心中的地位。
百花競艷,百鳥爭鳴
60年代末至70年代,是基督教機構起飛的年代。但當時的教會,對機構的出現,抱持很大的疑慮。而一個新的機構的成長,很需要長輩的扶持。當時,滕牧為了基督教事工全方位的發展,不管別人的看法,毅然答應了不下百個機構的邀請,出任他們的董事,主席或創辦委員。筆者當年參與的「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環球聖經公會的前身),也是受惠者之一。由於滕牧的支持,很多機構可以迅速發展。十數年間,僅香港一地,基督教機構已增至200餘所,多采多姿,跟地方教會相輔相承,基督教會事工倍增。
提攜後進,果實纍纍
筆者是1966年12月15日在宣道會北角堂受洗,施洗的正是滕牧。不過,領筆者歸主的另有其人;撒種的是簡亦微先生,澆灌的是司徒清平牧師。但在事奉的路上,卻得到滕牧多次多方的提攜。在建道就讀時,滕牧為筆者引介助學金,後又因助學人的問題,為筆者另作安排。到了三年級暑假,筆者告訴滕牧想去台灣實習,他就為筆者預備了機票,並寫信給台灣宣道會主席林秀庭牧師,林牧師就接待筆者在他府上一整個月。在1972到76年間,筆者受邀到北宣任中級團導師,期間,筆者想趁周末到教會學習牧會,滕牧就安排筆者到宣道會葵涌堂,跟崔冠軍牧師同工約一、二年,同時,滕牧又自費每月300元給筆者當車馬費。到了1979年,筆者想出國深造,請了滕牧和艾理德牧師寫推薦信,Dallas神學院馬上接納,並給予助學金。上述只是筆者記憶所及較為具體的事,在這一切事情中,滕牧從沒有向筆者提過任何要求,這就是真正的提攜。筆者不過是千百位後輩同工中的一位,蒙滕牧的愛護提攜,很多位現今已是獨當一面的領袖,讚美主!
唯主無我,芥種成樹
滕牧在50年代到宣道會北角堂牧會時,會眾只有數十人。正如當日許多小型教會一樣,是「前鋪後居」的格式。滕牧一家居於教會後面的房間,兒子們一個一個的出生,實在侷促不便。滕牧還得備課教學,撰稿翻譯,一切都在那樣的環境中完成。起初,教會的經費不足,滕牧教學,稿費所得,都擺上補足。而且,滕牧的母語並非粵語,在香港牧會殊為不易。但在這一切困難之中,北宣從數十位的會眾,在20年間發展成600位會眾,當時香港有數的大型教會之一,並設立分堂數間。宣道會也從數間堂會,發展為約30間堂會,是當時發展最快的本地宗派。期間,滕牧更支持百多機構的成立,他也成了蜚聲國際的講員。
滕牧的一生,事主愛神,是神僕人的典範,本文不過見證一二,榮歸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