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召團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15。
“教會”的原文是“被召出者”的意思,所以教會可以稱為“蒙召團”。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知道他蒙召的身份與使命是甚麼,然後他才會有追求的目標。
讓我們從新約中的幾個名詞來看蒙召者的使命與身份:
(一)弟兄團
毛克禮博士在其“彼得前書釋義”中指出:“教中弟兄” (彼前2:17)的原文,是“弟兄團”的意思。這是很寶貴的一個提示:教會是一個“弟兄團”(姊妹們當然包括在內,因為在彼得的時代,是以弟兄為代表的),換言之,教會裡面的衆會友彼此有“手足之情”,用聖經的字彙來講,正是“肢體之情” (林前12:27)。若“手足之情”一變而為“手足之爭”,那真是悲劇了!“弟兄團” 提醒我們“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
(二)祭司團
彼得前書二章五節中“祭司”二字的原文可以譯為 “祭司團”,因為用一個單數的字來表示多數的人。使徒彼得用“聖潔的祭司團”來形容教會。是的,教會正是屬靈的祭司們所組成的團體。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蒙召作“祭司”的,這是一個高貴的身份與使命。
就身份來講,祭司的地位在舊約時代是極崇高的。彼得把基督徒稱為“有君王之尊的祭司” (彼前2:9)。最寶貴的是,基督徒與基督同為祭司——分享基督自己的祭司職份,這是多麼大的權利!
就使命來講,祭司是中間人:向上帝代表人;向人代表上帝。換言之,祭司站在人的地位上向上帝代求;又站 在上帝方面代表祂向人發言。祭司的特性就是他的“認同性”(identification):他認為自己和他所代表的人是合一的,深深體會他的痛苦,窘境,和需要,而為他代禱。另一方面,他也必須深深體會上帝的心意,了解祂的法度,彰顯祂的聖潔與慈愛。這種認同性或合一性,是基督徒使命的特質。
(三)新團
保羅對基督徒說:“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凈,好使你們成為新團” (林前5:7)。保羅把基督徒稱為“新團”。不錯,這裡的“團”字是指麵團而言,但是其基本意義仍是代表一個團體。保羅用“新團”來形容 基督徒的聖潔生活。他勉勵基督徒把罪惡的酵“除凈”不留絲毫。這是教會所應有追求聖潔的絕對態度。“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林前5:6),這是不可忽視的一 句話。
聖潔在聖經中有三種意義:①表示上帝遠超世人;② 凡與上帝發生關係的人或物,都稱為聖職或聖物;③表示道德上的潔凈。但是,聖經中所講的“潔凈”並不單指道德上的潔凈,還有另一種重要的含義,就是除去一切“結果子”的攔阻。所以主耶穌說:“ …… 修理乾凈,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約15:2)。
(四)使者團
保羅把基督徒稱為“基督的使者” (林後5:20),這是極有意義的一種稱呼,把基督徒的使命很清楚表達出來。教會是基督使者的集團。
保羅在這裡所說的“使者”,有一個特別的含義,就是福音的使者。他們的使命是“求人與基督和好”。這一 個“求”字裡面,含有謙卑,懇切,迫切的意思。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認識自己的“福音使者”的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
(五)初果團
雅各把基督教稱做“初熟的果子” (雅1:18)。這 一個名詞也是用單數的字來代表多數的人,因此可以譯為 “初果團” 。
在聖經裡面,“初熟的果子”和“奉獻”的觀念緊密的連在一起。初熟的果子是奉獻給上帝的。就這一種意義來講,教會是一個“奉獻團”,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有把自己奉獻給主的態度與生活。
(六)寄居團
彼得用一個猶太人的專名詞來形容基督徒:“寄居的”(彼前1:1)。這三個字的原文(diaspora),是指著僑居國外的猶太人而言。他們雖然僑居國外,但是他們的生活中樞仍是耶路撒冷——他們盡忠的對象,奉獻的對象,信仰的中心,國籍的所屬,連繫的中心等等,都是耶路撒冷。基督徒也是一樣,他們一切的一切,都與榮耀中的基督有關,祂是中樞。
教會是“寄居團”,基督徒生活在地上,卻不屬於地; 他們一切的一切都受基督的指揮。他們有雙重國籍:地上某國的國民,和基督國度的國民;或用保羅的話來講,他們是“天上的國民” (腓3:20)。
(七)蒙召團
教會既是蒙召者所組成的團體,就決不可忘記自己蒙召的使命。彼得說:
①“那召你們的(上帝)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1:15)。
②(上帝)召你們出黑暗入光明”(2:9)。
③“你們蒙召原是為此(行善)”(2:21)。
④“你們是為此蒙召(祝福别人)”(3:9)。
⑤ “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叫我們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彼後1:3—4 )。
這是何等榮耀的恩召!但願我們“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