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所描繪的人生:如迷,如射,如穡,如歌,如弈,如戰,如夢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2。
聖經用深入淺出的手法,藉著各種簡單的比喻,把人生的真相表達出來。這些比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困惑,戰爭,缺憾,和希望。
(一)人生如謎
詩篇第四十九篇是一首遊吟詩,其韻味有點像歐洲中世紀的『遊吟詩人』(the minstrels)所唱的歌詞。它的主題是『人生之謎』。作者以琴伴唱(第四節),道出各種人所猜的謎底──人生觀,最後他點出正確的謎底。
他提到幾種人生觀:
①唯財觀──許多人『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第六節)。筆者曾在香港的一份報紙上見到一則訃聞,死者之名是 『袁公譚大財,字倍三,號騰利』。大財,倍三,騰利,三者集於一身,可謂大觀矣。名是父親給的,字與號是自己起的,這真是父子同心了。世上有許多人的人生意義就是『錢』。
②唯名觀──『他們以自己的名,稱自己的地』(第十一節)。許多人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出名。
③唯知觀──有人以求知為人生目的,終於成為『智慧人』(第十節)。但是知識的結果,是痛苦。『傳道者』說:『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傅道書1:18)。知識和智慧造成了一些『哀哭的哲學家』(weeping philosophers)。我每次看見羅素的照片時,那滿面皺紋與憂傷的表情,都使我想到傳道者的這一句話。
④唯美觀──許多人把『美』看作人生的第一件事,每天花在美容上的時間有幾個小時。但是『他們的美容必被陰間所滅』。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發現了祖母十八歲時候的照片,驚呼:『阿婆,你年青的時候真的這麼漂亮?』祖母灰暗的面上,添出一絲灰暗的微笑。
⑤唯權觀──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爭奪權柄的歷史,這話很有道理。但是『人居尊貴中不能長久』(第十二節)。上台的日子幾乎就是下台的日子。
⑥唯己觀──『你若利己,人必誇獎你』(第十八節)。一般人只求滿足自己,尋歡作樂,正如古代羅馬的宴樂場所裡面設有嘔吐房,吃飽喝足的人可以到那裡去嘔吐,然後再從頭吃過喝過。
本詩篇的作者最後點出兩個重要的字:『醒悟』(第廿節)──醒悟而歸向永恆的生命之源:上帝。祂『救我們脫離陰間的權柄』(第十五節)。保羅說:『醒悟為善』(林前15:34),這是唯善觀──人生之謎的真正謎底。
(二)人生如射
『射』是中國古代學子的四大功課(射,御,書,數)之一。孔子常以射為比喻來講人生的道理。例如他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這正是聖經所講的。聖經中『罪』字的原文(希臘文),是不能中鵠的意思。甚麼是「犯罪』?犯罪不僅是違反法律而已,凡『失諸正鵠』的事都是犯罪。所以聖經說:『人人都犯了罪(失諸正鵠),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這是人生最正確的描寫。人人有罪,是多麼中肯的話。
(三)人生如穡
『穡』是農事,等於『稼穡』(稼是種,穡是收)。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6:7-8)。保羅在這兩節經文之前,加上一句話:『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意思就是說:人若忽略了人生的稼穡之道,就犯了兩項嚴重的錯誤:輕慢上帝和自欺。這是最愚蠢的事!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這是自然界的因果定律,也是道德界的因果定律。從來沒有人嘗試改變自然界的這一個因果定律;但是在道德界中,有許許多多的人忽略了這一個定律。自然定律的創立者,是造物的主宰;道德定律的創立者,也是同一位主宰。他如何執行自然界的定律,也必如何執行道德界中的定律。他執行的方式,可能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是至終祂必成全祂自己所設立的一切定律。有許多人因為表面上的延遲,就認為上帝並不執行道德上的因果定律,這樣的想法是『自欺』,也是『輕慢上帝』。這樣的人必自食其果。道德因果定律是鐵律。
聖經上說:『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申命記32:23)。許多人跟罪賽跑,希望所犯的罪永遠追不上他們。在這一種賽跑的過程中,有時人遙遙領先,但是最後的結果早已鐵定,無一倖免。那些碰撞這一個鐵律的人,只會撞傷自己。
但是,那些被這一個鐵律拘圄的人仍有福音可聽:鐵律的主宰『道成肉身』,介入因果鐵律之中,親嚐罪因所造成的苦果,並且種下了愛的新因,使那些醒悟回頭的人,可以用信心之手摘享救恩的新果。基督的十字架表明了這道德的因果定律是鐵定的,只可成全,不可廢棄。基督的犧牲就是為了成全這鐵律,正如聖經所說:基督成全了上帝的律法(馬太福音5:17)。祂一方面成全了律法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祂成全了律法的審判——擔當律法的咒詛。
(四)人生如歌
聖經裡面提到,有一種歌是只有某些人才能唱的,其他的人不可能學會(啟示錄14:1-5)。很明顯的,這歌是人生之歌,只有那些有某種人生經歷的人,才會唱它。
唱歌有幾個要點,這些要點對於人生也是一樣重要:
①和諧──和諧的歌曲悠揚悅耳,聽這樣的合唱是一種極高的享受。沒有人喜歡聽噪亂的音樂。照樣,人生之歌亦貴和諧。孔子是一位音樂家,他有時用音樂來形容人生。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第一章)。『和』不但是『天下之達道』,也是人生的幸福之鑰。聖經告訴我們,人生的和音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如果用這些作為人生的樂符,必然造成和諧美滿的人生。這些都是聖靈在人生中所結的『果子』(加拉太書5:22-23)。
②休止符一音樂裡面的休止符,增加音樂的效果。它們不但不破壞音樂,反而增加它的美麗。照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時時安靜於主前,聆聽其言,敬獻心香,就會使人脫離罪惡與試探的攪擾,使人生之歌更加動聽。
③節奏──音樂絕對少不了節奏的規律,正如人生絕對少不了原則的規範。沒有節奏的音樂雜亂無章,正如沒有原則的人生漫無目標。耶穌基督的真理把人生的基本原則告訴我們,當我們按之而行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有規律和成就。原則的規範才能產生真正的自由,正如一個畫家或書法家,順手畫來寫來頭頭是道,因為他已經把規範融會貫通在心中和手上了。
(五)人生如弈
兩人對弈,貴在能預見對方的棋路。高手能預見數著。這一種先見之明,對於人生也是一樣的重要。
許多人患了近視症,只顧眼前的物質生活,忽略了精神上和靈性上最有價值的事物,到頭來得不償失。近視的棋手哪裡有不失敗的道理呢!
保羅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真正價值的判斷標準,不是當時所見如何,乃是它到底是暫時的還是永恆的?暫時的價值低,永恆的價值高。耶穌基督教導我們以永恆的眼光,來看世上的一切事物。物欲常是心靈的蔽障,讓我們把眼光放遠,清楚看見:『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是永遠常存』(約壹2:16)。
(六)人生如戰
角力,比武,賽跑,摔跤,戰爭等,都是聖經中用來形容人生的比喻。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中,以戰爭來描繪基督徒的人生,饒有意義。他提出幾個要點:
①冷戰──冷戰是心理戰,也是士氣戰。保羅說:『依賴主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心理剛強就士氣高漲,充滿信心,抱必勝決志。撒但無法打擊保羅的土氣,他說:『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②不打稻草人──我們必須認清戰爭的對象:『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指人)爭戰』,乃是與靈界的敵人角力。不然我們就會打空氣或打撒但所豎起的稻草人。一弄錯了對象,我們一定會失敗。對付靈敵決不可用血氣之勇,必須『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才能得勝。
(七)人生如夢
摩西的『人生之詩,(詩篇90)裡面,用「夜間一更』,『一聲嘆息』,『如飛而去』來形容人生,他又加上一句:『如睡一覺」。人生如夢──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醒來的時候。人生的結朿是『晚安』,永恆的開始是『早安』。永恆比今生更加重要。死而復活的基督,把墳墓彼岸的消息告訴我們,正如哥倫布帶來新大陸的消息一樣。永恆的榮耀透過基督向我們的靈魂照射。大衛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上帝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詩篇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