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之頁] 登山寶訓與人生需要
原載於《抉擇》,1977年6月,頁3。
耶穌基督所講的“登山寶訓”(馬太福音五至七章),實在當得起“寶”字,因為它指示了我們最基本而重要的人生真理。它包括了人道——做人的道理;社道——社會的道理;天道——人與上帝的關係;生命之道——重生的真理。這四樣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耶穌基督只講人道,中國人就不必接受祂,因為孔子所講的人道具有很高的水準;如果耶穌基督只講天道,基督教就與現實脫節;如果耶穌基督只講個人的道理,基督教就會與社會脫節;如果耶穌基督只講社會的道理,祂就忽略了社會的個人基礎;如果耶穌基督只講前三樣而不講生命之道,它們就會變成空論,因為人的生命若不改變,他就無力實踐善道。
茲就登山寶訓的範圍,將上述“四道”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 登山寶訓中的人道
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所宣講的人道極為深刻與中肯。茲舉數點為例:
① 積極性的金律——耶穌基督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這一個被稱為“金律”(Golden Rule) 的原則,把道德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放在基督徒的觀念中:不是等待别人先對我好,乃是先待别人好。因此“金律”優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前者是積極的,後者是消極的。
② 正己正人——耶穌基督說:“先去掉你眼中的梁木,然後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7:5)。正己在先,正人在後。此語道破人性弱點,不是先求諸人,乃是先求諸己。
③ 律心律身——耶穌基督指出:恨人在殺人之先,也是殺人之源( 5:21-22)。一切行動由思想開始。律心之後才能律身。姦淫的事也是一理 (5:27-28)。
④ 右手之秘——耶穌基督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6:3)。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當為行善而行善,絕對不可為沽名釣譽而行善。這樣的善才是真善,是天父所欣賞的。這教訓觸及動機。
⑤ 以善勝惡——當一般人讀到耶穌基督所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5:39) 的時候,常常誤解其意,認為這是弱者行徑。但是如果他們讀下去到四十四節的時候,就知道耶穌基督的原意乃是以善勝惡。這是世間最剛強的一種行為。它不是弱者之道,乃是強者之道。報復不是人類的強點,乃是弱點;愛才是真正的強點。
⑥ 義重物輕——耶穌基督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5:6,10)。祂要我們以求食之心去求義,又為義付代價,甚至捨生。祂教導我們把生命的真價值放在比物質享受更高的地位上。換一句話說,我們應該把“取義”當作人生的首務。
(二) 登山寶訓中的社道
耶穌基督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5:13-14)。基督的門徒應當發揮“世鹽世光”的作用;他們應關懷社會的正義,道德,風氣,福利,教育。他們不是避世而是入世,在人群中彰顯基督之愛。每一個基督徒應當了解他的社會責任,整個教會應該運用其輿論力量和制裁作用,對付社會中罪惡的浪潮。
在神學上,如果我們忽略了“救贖”與“創造”之間的平衡,就會產生錯誤的社會觀。單重“救贖”的基督徒會走上避世的路線,與社會脫節;單重“創造”的基督徒會走上“社會福音”的路線。聖經既講創造又講救贖,二者之間的平衡就是我們的正確路線:站在基督救贖的立場上,一方面努力傳福音,一方面在社會中發揮鹽與光的作用。
(三) 登山寶訓中的天道
耶穌基督所講的人道是建立在天道的基礎上。若只知人道而不知天道,就好像無根的浮萍,隨流而下,不可能成為中流砥柱。耶穌基督把天道清楚的介紹給我們:
① 天宰——耶穌基督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野地裡的百合花……”(6:26-28)。偉大而美麗的大自然是上帝所創造的,顯出祂無限的智慧與能力。科學不過是在那裡逐步發現與了解上帝的創造,而將其律則加以利用而已。上帝不僅創造萬物,更是萬物的維護者。祂的護理之功彰顯其慈愛。祂連小麻雀都不忽略。
② 天父——耶穌基督在這三章經文中,以“天父”或“父”稱上帝達十七次之多。這是祂給我們最寶貴的啟示之一。上帝不僅是我們的創造者,更是我們的天父。因此,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進了一大步。上帝與我們之間有了愛的關係。
③ 天則——天父是基督門徒學習的對象和標準。基督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5:48)。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表示基督對門徒有極高的期望。天父是如何的呢?祂藉著基督將自己向人類彰顯出來,所以我們向基督學習就是向上帝學習;我們像基督就是像天父。
④ 天爵——基督說:“不要為自己財寶在地上……只要積償財寶在天上……”(6:19-20)地上的財寶是屬物質的;而天上的財寶是行善之財、道德之財、仁義之財、愛心之財。這樣的天財是永恆的資產。神對那個貪心的財主說:“今夜我要你的靈魂,你的財寶歸誰呢?”基督說:“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 (無天財),也是這樣”(路12:21)。
⑤ 天子——基督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你們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5:44-45)。那些了解天父之愛的人才能作出一件超然的事來:以德報怨。他們配稱為“天父的兒子。”
⑥ 天賞——基督說:“你施捨的事要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6:4)。“為義逼迫的人有福了……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受大的”(5:12)。
⑦ 天門天路——基督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7:14)。這窄門就是十字架的門;這小路就是跟從基督的路。這小路對於那些認識基督又獲得其生命的人來說,變成“錫安大道”,其中有“與主同行”之樂。
(四)登山寶訓中的生命之道
基督寶訓的真髓,並不在於理論,乃在於生命。因為單單懂得道理是沒有甚麼用的。人之患,不在不知,乃在知而不能行。孫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和王陽明先生的“知易行難”,並非衝突,乃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範圍。前者屬於科學範圍;後者屬於道德範圍。兩者在其所屬範圍之內都是正確的。在道德上,人類所知已經很多,但是在實行上,卻幾乎一若無知。人類的最大需要不是新知,乃是新生。
基督說:“好樹不能結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7:18)。好樹有好生命,所以結好果子;壞樹有壞生命,所以結壞果子。如果想要壞樹結好果子,就必須用接枝的方法把壞樹的生命改變。當好樹的枝子接上去的時候,就開始結好果子。這正是基督所作在門徒身上的一件事:門徒藉著信心與基督接連,於是基督的新生命進入門徒裡面,他們就結出新的人生果子。
這新生命比一切更好,更有價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這生命之道是全人類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