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之頁] 敬虔運動與清教徒運動三百年紀念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7年1月,頁2。
三百年前,發生了兩個重要的運動,它們對於後世的教會影響很大。今天福音信仰教會的屬靈遺產之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從它們來的,所以這兩個運動特别值得我們記念。一個是發生在德國的敬虔運動(The Pietistic Movement),另一個是發生在英國的清教徒運動(The Puritan Movement)。(筆者按:“清教徒”這一個名詞已通用在一般教科書裡面,但是極不恰當,因為一般人把它當作一種宗教的名稱。“清純宗〞比較合適。)
茲將這兩個運動加以簡單介紹。
(一)敬虔運動
敬虔運動引起廣泛的注意並且產生巨大影響,是從1677年開始的。該年,敬虔運動的領袖斯賓納(Philip Spener)出版了“屬靈的祭司職任”(The Spiritual Priesthood)。在這一個時候以前,已經有了數年的準備時期。斯賓納於1669年在福蘭克弗城(Frankfurt)講了一篇道,以馬太5:20一26 為經文。誰也想不到這一篇信息立刻引起了令人驚奇的反應。他所帶領的查經祈禱團開始人數增加,相似的聚會紛紛成立,許多人重生得救,他們的人生明顯改變,靈修著作銷路增加。斯氏於1675年寫了一篇信息,題目是“敬虔的追求”,實際上是復興的呼籲。等到他的“屬靈的祭司職任”出版的時候,蔚然成為一種運動。
這一種運動的時代背量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當時一般教會的聖職人員,神學院的師生,以及神學家們,全力從事字句的,枯聊的,鑽牛角的,純理論的,全無屬靈意味的神學講論和爭論,互斥為異端邪說。整個教會被籠罩在死沉沉的靈性光景裡面,聖經的屬靈意義被漠視到極點。這一個時期被稱為路德神學的“經院”(schoolastic )時期,與天主教中世紀的“經院神學” (scholasticism)時期互相遙應。這一種情況使一般平信徒對聖經失去興趣,靈性道德普遍下沉。同時北歐正在進行著所謂“三十年戰爭”政治局勢和宗教情況都極為混亂。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面,上帝興起了斯賓納作為祂恩典的出口。斯氏自幼受了“教母”拉勃絲妲的影響,也受了當時僅有的幾部靈修著作的造就,自少年時期就有了靈性的基礎。他後來接受了高等教育,在司特拉斯堡大學(Strasbourg)修讀希臘文、拉丁文、歷史,於1654年獲碩士學位,並受聘在該大學教書,同時致力於神學研究,後來接受博士學位。當他在日內瓦進修的時候,受了加爾文著作的影響,漸漸傾向改革宗的神學(Reformed Theology)。同時他受了一位牧師(Jean de Labadie)的影響,開始注意悔改和重生的道理。當他在福蘭克弗城作牧師的時候,就開始宣講悔改的信息,並竭力提倡個人讀經和聖潔生活。
在敬虔運動展開以後,斯氏於1686年被邀請往德勒斯登(Dresden)去作宮廷牧師,但因他在講道上絕不妥協,所以時常與權貴人物發生衝突,於1692年離職,往柏林去工作。同時他向未來的普魯士皇帝弗德烈(Frederick)建議聘請范朗克(August Franke)擔任哈列大學的教授。後來范朗克成為敬虔運動的新領袖,比斯氏的影響力更大。
斯氏所傳的信息有四個重點:①注重個人研經及聖潔生活;②平信徒的事奉與見証;③注重佈道──近處及遠處;④改良教牧訓練,注重靈性。
斯氏影晌了秦金鐸夫(Zinzendorf),後者就是摩拉維亞佈道會的創立人。他在近代普世廣傳福音的事工上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這一個差會的宣教士們寫下了教會歷史中光輝的一頁。
斯氏的重點仍然是現代福音信仰的重點。這些重點透過了十八、九世紀英國和北美的“福音信仰大醒覺”(The Evangelical Awakening)而成為全世界福音信仰基督徒們的屬靈財富。敬虔運動對福音信仰教會的影晌,並不亞於宗教革命的影響;它是教會歷史裡面一陣清新的風。
(二)清教徒運動
清教徒運動發生於十七世紀的英國,後來藉著那此為了逃避逼迫而移居北美的清教徒,而在美國扎根。美國人的先祖們就是這些清純宗的基督徒。美國的歷史與這些英勇剛毅而信仰堅定的清教徒有密切的關係。美國基督教會一直比其他國家更加興旺,也與這個事實有連帶的關係。
清教徒極力主張並提倡聖潔的生活,反對教會與社會世俗化的傾向。當時英國皇室與英國國家教會聯合反對並壓制清教徒。後來清教徒在克倫威爾(Cromwell)的帶領之下,獲得政權,建立清教徒的英國議會(Parliament),也積極進行建立一個反世俗化的社會。但克倫威爾逝世之後,英皇與英國大主教勞德(William Laud )合作,剷除政府中真教會中清教徒的勢力,並逼迫國內的清教徒,於是開始了清教徒遷往北美洲的流亡潮。
清教徒運動是一種基督徒生活和敬拜方式的運動,極力清除個人與社會生活中世俗成份;在崇拜儀式上也力求簡化。但是它的缺點是用政冶力量來成就宗教理想,強把聖潔原則加於一般國民身上,造成強烈反感。但是這一個追求聖潔的方向對於後來福音信仰的基督徒發生了很大的影晌。
清教徒運動的精神領袖,首推歐溫約翰(John Owen)。他的靈性、道德,學問,都是極受人景仰的。在清教徒遭受逼迫之前,他是英皇查理一世最敬重的學者之一。他很佩服和嚮往本仁約翰(John Bunyan)的為人和講道。他竟然佩服和尊敬一個未曾正式受過甚麼教育的人,可見他的眼光和標準是多麼與衆不同。他甚至說,他願意用一切學問來換取本仁約翰的講道。
歐氏被稱為“英國的加爾交”,“清教徒元老”。倫敦大學的歷史家奈特爾(Geoffrey Nuttal)說:若末會研究過歐氏,任何關於十七世紀的歷史著作就不算完全。帕克博士(J.J. Packer)認為,歐氏生存在一個巨人的時代裡面,而他是最大的一位巨人。學者尼可爾(Roger Nichole)說,歐氏是英國最偉大的宗教領袖。
十七世紀是清純宗神學的黃金時代,而歐氏的作品是其中佼佼者。他個人藏書超過三千卷。他是克倫威爾的導師,也是牛津大學的校長。他廿六歲的時候所出版的著作已經使他在倫敦出名。
1658年克倫威爾逝世後,被放逐的查理二世登位,清教徒開始受逼迫。歐氏離開牛津大學,但是仍然繼續發表清純宗的言論。雖然英皇多方羅致他,但他不肯放棄他的原則,一直到死。他在三百年前死的時候,清教徒的影響力達到高潮。雖然清教徒那時在政治上失去勢力,但是在神學思想與靈性領導上,卻大有影響力,而歐氏是最重要的領袖。
儘管英國在“長議會”時期,克倫威爾身為“攝政者”(Protector)在政治上的功過,史家有不同論點;儘管教會歷史家對清教徒的評論也有不同的立場;但是清教徒的神學和靈修著作,對後世福音信仰的基督徒留下了久遠的影響,指引他們走向一條遠離世俗追求聖潔生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