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的能力在歷史中的彰顯
原載於《抉擇》,1977年6月,頁16。
祈禱的能力非僅理論,乃是歷史中彰顯的事實。今天,在這一個偏重理論和方法的時代中,讓我們再看一看祈禱的能力在歷史中的輝煌記錄。
● 號稱“愛爾蘭使徒”的聖帕垂克(St. Patrick),為了將福音傳入愛爾蘭,而在愛爾蘭邊境的一個……山頭上懇切祈禱四十天。結果主給他打開了愛爾蘭的福音工作。
● 在衛理宗的歷史中,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叫做“衛理宗的五旬節”(the Methodist Pentecost)。約翰衛斯理在他的日記裡面寫著:
“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六十餘位弟兄聚集在費德巷(Fetter Lane)舉行愛筵。約在凌晨三時,當我們繼續同心祈禱的時候,上帝的能力大大降在我們身上……一俟我們從敬畏和驚奇的感覺中稍為恢復常態,我們就一同唱詩:上帝阿,我們讚美你!我們承認你是主宰!”
約翰衛斯理的同工,著名佈道家惠特(Whitefield)回憶這一次的經驗時說:“真像五旬節一樣!”一個月之後他在卜勒斯特(Bristol)向二萬工人講道,大有果效。這復興運動漸漸擴展到許多地方,對英國的影響極大。
● 美國在十八世紀時有一位著名的教會領袖,名叫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他是耶魯大學的創辦人。他在聖靈感動之下,開始對教會的復興有了沉重的負擔。他決定三日三夜禁食祈禱,那就是“新英格蘭大復興”的開始。他雖然聲音小,又患近視,講道時俯身誦讀講章,但是聖靈大有能力的作工。
● 在世界宣教運動的歷史中,我們也清楚看見差傳事工的發動與祈禱有密切的關係。比爾遜博士(Dr. Arthur Pierson)在他所著的宣教史中告訴我們:威廉加里(William Carey)所帶領的世界宣教運動,是由一個祈禱會開始的。他形容這一個經常的祈禱會是同心的,熱切的,堅強的,為了世界人類的得救而向上帝呼求。而這一個祈禱會的產生,又是受了“新英格蘭大復興”的影響。
● 在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歷史中,同樣的彰顯著祈禱的能力。下面是一個寶貴的例子:
倫敦傳道會差遣了宣教士往大溪地(Tahiti)島去傳福音。他們在那裡工作了十四年以後,仍然毫無果效,連一個人信主也沒有。該差會當局開始考慮放棄該島的宣教工作。但是正當這一個重要關頭,有少數委員大有信心,他們認為這正是上帝就要顯出大能作為的時刻。他們提議:不但不要放棄這一項工作,反而要召開特别祈禱會。當局接納了他們的意見。在祈禱會中氣氛極為熱切。結果,一個神蹟出現了:
兩隻船從相對的兩個港口駛出,一隻從英國駛向大溪地;另一隻從大溪地駛向英國。兩隻船在海洋中照面駛過。一隻船上帶著差會寫給宣教士的信,鼓勵他們繼續憑信心工作下去;另一隻船上帶著宣教士的信,向差會報告工作忽然有了轉機和突破,偶像勢力崩潰,許多人信了主。後來該島居民的百分之七十信奉基督教,成為歐美以外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地區。最近有人統計,該島上的教會先後會派出千人往各處傳福音。
● 在宣教史中還有一個感人的例子:
今年是莫拉維亞弟兄會的連環祈禱運動的二百五十週年紀念。他們把這一種祈禱叫做“每小時代求”(Hourly Intercession)。這運動是四十八位信徒開始的,男女各半。每人每日為了福音工作祈禱一小時。後來,在秦親道夫(Zinzendorf)的鼓勵之下,該會的全體會友都參加了這一個連環代禱運動,竟然持續了二百五十年之久,實在極其難能可貴。他們的祈禱和他們的宣教事工打成一片,成為宣教史中的奇葩。
● 美國教會歷史中的著名佈道家杜雷博士(Dr. R. A. Torrey),曾在美國,英國,和澳洲,帶領數十萬人歸主。在他的佈道工作中,有一項關於祈禱的佳話:
杜雷博士每次在佈道會中講道的時候,有一位失明的同工,名叫奈士(Nash),在台後為他祈禱,講多久就祈禱多久。杜雷博士認為這是他蒙主使用的重要原因。這位奈士弟兄從前在未失明時無心禱告,當別人祈禱的時候,他睜眼四望。失明後痛改前非,成為代禱戰士,貢獻很大。
● 葛培理博士也是極注重祈禱。在每一次的佈道大會以前,在籌備工作中有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項,就是組成千萬個祈禱小組,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為佈道大會祈禱。
有人問,為甚麼葛培理博士的佈道工作能歷久不衰,而且在發展之中?我相信千萬人的代禱是他成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