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傳統的重估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2。
教會的傳統並非固定的,乃是不斷演變的,今天的新措施可能成為敎會明天的傳統。例如約翰衛斯理開始他的露天佈道會時,那是一種傳福音的新方式。他常於清早五時,在郊外舉行露天聚會,許多人因此信主。但時至今日,教會的佈道會已被視爲一種傳統方式。主日學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今天應該用「非固定」的眼光來看教會的傳統。
當我們檢討教會的傳統時,應該注意三個標準:
(一)聖經的原則
教會傳統的權威,是建立在聖經的真理上,並非教會本身的固有 物。換一句話說,甚麼時候教會走在聖經真理的途徑上,教會就有權威;甚麼時候敎會離開聖經的真理,就失去權威。因此,教會只有代表性的權威。
基督在世時把權威賜給門徒,祂說:「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 18:18 )。如果我們單看這兩句話,我們會覺得門徒有很大的權柄。 但這權柄是有其原則的。門徒不能隨自己的喜惡任意捆綁人,也不能任意釋放人。他們之所以能捆綁人,乃是因爲那人被基督的真理捆綁 ——定罪;他們之所以能釋放人,也是因爲那人被基督 理所稱義。 當他們宣告「這人是被捆綁的」時候,他們不過是執行代表性的權威——代表基督根據其真理作宣告而已。
我們不可按照自己的意見,或任何人的理論,來評判基督的教會;評判的唯一標準是上帝在聖經裡面的啟示。如果教會的傳統離開了聖經真理的路線,我們就可以否定它、反對它、改革它,不管它的歷史有多麼久遠。這正是十六世紀宗教革命的精神。「回到聖經去」應該永遠是我們的口號。
我們毋須跟着教會的傳統走,但也毋須盲目的反對教會的傳統;只要認定基督真理的路線就好了。正如一個基督徒不是隨潮流,也不 是反潮流;他乃是跟隨基督。當潮流與基督的真理相反的時候,他就是反潮流;當潮流的某一部與基督的真理互相符合時,他就是隨潮流或隨或反,完全以基督的真理爲準則。大家讚許的事,不一定對;大家反對的事,不一定錯。或對或錯,對基督徒來說,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基督。因此基督徒是超然於潮流之上,根據真理進行批判。當我們跟隨基督時,自然知道潮流的那一部份是應該摒棄的;那一部份是應該支持的。
基督徒既非盲目的保守,也非盲目的前進。
當我們聽見有人出來高呼改革敎會時,我們所應該有的反應是問: 「他的意見是否合乎聖經的真理?」這種冷靜的聆聽與思考,是本時代中極需要的態度。
今天的一切都在「動」的狀態中——這是一個動的時代。一切的 「典型」都正在動盪。基督徒當然也是在這時代特點的影响之下。聖靈正在利用這時代的特點,讓基督徒有一個機會去冷靜的檢討一下: 今日教會的傳統中有甚麼不合聖經真理的地方沒有。
教會什麼時候失去「自我批判」的能力,教會就會退步萎縮。這批判是以基督的真理為根據。我們必須保持這「自我批判」的能力,因爲它造成教會的更生和復興。
我們很容易被傳統拘圄,或被潮流沖走。大家都是如何想,如何講,如何作,所以我也如何如何,以致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在另一方面,今日的青年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要自己思考和評判,這是極好的現象。但是這一件事有一個難處,就是他們缺少一個確定的標準。既然沒有標準,自己就成了標準,結果產生混亂 。今日是一個缺少客觀標準的時代,因此主觀的萬花筒造成了各行其道的情况,實存主義因而廣泛流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中,青年基督徒却擁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就是基督的真理。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都是用這一個標準去衡量一切,包括教會的傳統在內。
有一件事我們要特别注意,就是當我們用聖經真理的標準去評判 教會傳統的時候,必須避免過份注重經文的字句,不然便會落入舊約 時代法利賽人的極端字句主義裡面去。
例如:有的教會主張教會裡面只應該有執事:有的認爲應該同時有長老和執事。這原是細節小事,不成問題;但是如果兩間教會因此而有爭執和批評,就是跑到字句主義裡面去了。
又例如:香港有的教會主張:當一個人表示信主時,他應該立刻受洗或受浸,因爲這正是埃提阿伯的太監所行的(使徒行傳8:38)。另有的教會認爲一個人表示信主以後,教會對他應該有一年以上的觀察和考驗,然後他才可以受洗或受浸。當這兩種意見成爲律例的時候,就是律法主義或字句主義。
聖經所講的是原則,不是細則;什麼時候我們把聖經的原則當作細則,什麼時候敎會就會四分五裂。對於上述兩個例子,聖經關於前者(長老與執事問題),所給我們的原則,是分工合作,使教會裡面的事務不致攔阻或影響屬靈聖工的進展。使徒們設立執事,是可使他們自己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爲事」(使徒行傳6:4)。至於長老與執事的名稱,乃是細則。細則是可以變通的,而原則是不變的。
至於上述二例的後者(接受水禮的時間問題),聖經所給我們的原則是每一個真誠信靠基督接受祂為救主的人,可以接受水禮,加入教會。至於接受水禮的時間乃是細則。如果一間教會的領袖認爲某人信主的時間雖短,但已經清楚表現其真誠信心,就可以接納他加入教會。另一方面,如果一間教會認爲某慕道友的信仰表現當有問題,他們可以將他接受水禮的時間延後。總之,接受水禮時間的早晚,不必硬性規定,那只是細則的執行而已。
總之,我們要謙虛的去追求接納聖經所啟示給我們的教會原則,認真的去運用和實施。同時,我們不要在細則上去爭論,消耗不需要的精力。讓我們在這大時代中,集中精力和時間去積極的廣傳福音展聖工:讓我們把生命,心血,恩賜,金錢,一切的一切,都擺在祭壇上。
有人說了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今日的講道,可以幫助一 個人發了脾氣而認罪;但不能造成捨身取義爲基督真理殉道的偉大精神。」發脾氣而認罪是好的,是新生命的表現之一,但是比起爲基督犧牲就是小事了。我們並非輕看小事,因爲善美的基督徒生活是許多小事構成的,但是我們應該有屬靈的壯志,常常學習從大處着眼 。
(二)聖靈的活潑引導
在不同的時代中,聖靈對教會和基督徒有不同重點的引導。聖靈了解每一個時代的特點,就引導教會走在適合那個時代需要的路上。 聖靈不受我們思想和觀念的限制,祂的工作是活潑的,我們必須給祂自由工作的機會,不然,我們就成爲聖靈工作的障碍。
如果有一種新觀念或新工作方法,是不合教會傳統的,但是已經顯明是聖靈的工作——使人歸向主,敬虔愛主,篤信聖經,熱心見證主,我們就應該謙卑接受,投身其中,讓聖靈的潮流推着我們前進。
在使徒時代中,聖靈的引導常是出乎使徒們意料之外的,但是他 們一知道是聖靈的引導,就順服接受,結果聖靈的能力顯明,聖工成就。讓我睜大眼睛注意聖靈的引導,不要因爲麻木而被他撇在後面。 聖靈是上帝賜給教會的最大能力,我們對祂是輕忽不得的。今日教會面對超然勢力的攻擊與抗衡,我們必須有聖靈的超然能力的幫助,才能獲得勝利。
(三)時代的特性與需要–突破藩籬
每一個時代有其特性,今日的時代更是如此。每一個時代的教會都應該問:「在這一個時代中,我們怎樣引人信主和愛主呢?」
最近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了「突破」雜誌,其目的是要用側面的方式,把基督福音的種子撒在青年學子的思想中。這是一種適合時代需要的嘗試。正面傳福音的刊物和文章比較多,但是它們接觸不到非基督徒的學生們。一些熱心傳福音的基督徒們,甘願担起編輯和籌劃經濟支持的沉重担子,冒一部份基督徒不了解和批評的危險,去完成心中的負担:滲透非基督徒青年的思想,引導他們歸向基督。 在教會和非基督徒之間,實在有一重厚厚的藩籬,非基督徒的青年們不肯摸一下教會的出版物。這籓籬在本時代中日漸加厚,這是本時代的特點之一。怎樣去突破這籓籬?就是本時代的大需要。
願聖靈將合乎時代需要的亮光,戰略,和能力,賜給今日基督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