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與開明
原載於《抉擇》,1977年4月,頁16。
近年來,美國基督教某兩大宗派屬下神學院的一部份教授,在神學上作了一些讓步。這兩大宗派原來在信仰上是百分之百以聖經為依據的,但是這一部份教授近來在“聖經無誤”的立場上作了妥協。這是值得我們非常重視的一件事。
“聖經無誤”是福音信仰的一條重要防線。這一條防線在福音信仰和“新正統主義”(即巴特主義)之間劃了一條界線。當福音信仰放棄這一條防線的時候,就會漸漸走上新正統主義的路線,跟著給自由主義開了大門。這是教會近代史給我們清楚看見的。(雖然在歷史上,自由主義在先,新正統主義在後,但是二者之間有大道相通,這是可以從新正統主義近年來的發展看出來的。)
歷史既有前車之鑑,我們就不能不小心。
福音信仰甚麼時候在神學上妥協,就甚麼時候開始失去能力和作用。
“聖經無誤”是可以持守的麼?是!
讓我來分析一下這一個問題的答案。
神學上的自由主義裡面有一種明顯的矛盾存在,就是它是雙重標準的:它有時採用信心的標準,但又有時採用純理性的標準。換言之,它有時站在超自然主義的立場,但有時又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例如:它否認聖經中的神蹟,預言,基督復活 (這是自然主義naturalistic approach),但另一方面,它卻相信上帝的存在與作為 (這是超自然主義supernatural approach)。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站在純理性的立場,他不能証明上帝的存在,也不能証明上帝的不存在,當他接受上帝存在時,他已經是站在信心的立場了。所以顯然可見的,自由主義是依其所好而選擇立場的,忽此忽彼,並非一致。
有些自由主義者比較一致的採取純理性和自然主義的立場,結果發表了“上帝死了”的理論。這是真正自然主義不可避免的邏輯性的結論 (Thelogical conclusion of naturalistic theology)。
福音信仰是一種一致性的信仰——由始至終站在信心的立場上。用信心接受上帝的存在,用信心接受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和真理,用信心接受神蹟,用信心接受末世的預言,用信心接受將來的復活,用信心接受聖經是上帝的話……它否定了雙重標準——若採取信心的立場,就貫徹始終;若採取理性的立場,就一致的把理性作為絕對的標準。
福音信仰的信心立場是有其理性和客觀因素的,那就是基督教的歷史性 (Historical Christianity, or the historicity of Christianity)——上帝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彰顯祂自己,祂藉著先知的宣告和預言指向一位救主,又在耶穌的生活,教訓,工作,品格,神蹟,受死,復活上,顯明祂就是上帝所預示的救主。福音信仰不在於推理,乃在於接受歷史中的事實。而這事實就是它理性的依據。
福音信仰=信心+理性 (事實的接納)。
讓我借用法國十八世紀科學家和哲學家巴斯葛(Pascal)的話:“Love has its own reason which reason does not understand”(愛有其理智,非理智所能了解)。我們照樣可以說:信仰有其理智——非理智之理智,仍信心之理智,即接納上帝在歷史中基督耶穌裡面的啟示和救贖。
讓我們堅強的守住這一條信心的防線,絕不妥協!因為我們知道妥協的後果是甚麼。
但是
但是,我們在站穩信心的立場以後,應該有“開明”的態度和眼光。
我們注重培靈,也同樣的注重神學;
我們注重品格和靈性,也同樣的注重學術;
我們注重聖靈的能力,也注重計劃和完善的組織;
我們注重祈禱,也注重工作;
我們注重信心,也注重忠心與見識;
我們注重靈意,也注重正確的解經原則;
我們注重恩膏,也注重謙卑向別人學習;
我們注重傳福音,也注重社會責任和見証;
我們注重堅定的立場,也注重對別人的尊重;
我們注重基督救贖的絕對性,也尊重其他的宗教 (尊重並非同意);
我們注重個人與主的關係,也注重群體與主的關係;
我們注重傳統中的精華,也注重時代的特徵;
我們追求合一與合作,也欣賞各宗派的優點。
求主救我們脫離狹窄的偏見,自義的態度,消極的心態(negative mentality),偏激的路線,排斥的作風,論斷的習慣,謾罵式的批評,小圈子的藩籬。
更求主賜給我們:
接受忠告的大量;受批評時的謙卑;被誤會時的忍耐;糾正自己時的勇敢;背十架時的喜樂。
這些都是開明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