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真理的獨特性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2。
耶穌基督所宣講的真理,有啟發性 (creativeness),創造性(originality ),絕對性(absoluteness), 均衡性(balancedness),及獨特性(uniqueness )。筆者過去在本刊會論及其中之二,茲進而討論其“獨特性” 。
耶穌基督的真理至少具有下列五種獨特性:
( 一 )關於上帝真理的獨特性
基督將極顯著的重點放在上帝的父性上。這是最寶貴的啟示,上帝與人類關係的基本觀念,由此改觀。上帝不再僅是遠超人類,高高在上,威嚴可怕的全能者, 祂更是滿有慈愛的天父。
不錯,在舊約的先知書裡面,上帝是以色列人之父的這一種觀念已經存在,甚至在摩西五經中就已經有其端倪。但是耶穌基督把上帝的父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成為上帝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最顯著的特點。例如,在馬太福音裡面,耶穌基督與門徒的談話中,有四十一次用“父”字 來代替上帝。換一句話說,當耶穌基督提到門徒與上帝之間關係的時候,絕大部份是用“父”來表達。
但是,筆者在這裡要指出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當耶穌基督稱上帝為父的時候,祂顯然有兩種意思:
①就創造的意義上講,上帝是一切人類的父親。例如“浪子故事”所表達的,“小兒子雖然離父遠走高飛,仍然被稱為兒子。
②但是,我們在四福音中清楚看見,耶穌基督只在向門徒講話的時候,才用“你們 的父”來代替上帝;祂向一般聽眾講道的 時候,並不這樣講。可見在祂的心目中,“父”的意義有兩種:普通意義與特殊意義。只有那些屬上帝的人,才是祂的真正 兒女。祂曾清楚說,有許多人是魔鬼的兒女。
“主禱文”最能表達耶穌基督對於上 帝父性的注重。祂教導門徒禱告,第一句就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這是基督徒禱告的特色:與父交談。
人類與上帝的父子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其中瀰漫著自由的親切感,無拘無束的團契,滲透著愛的尊敬,喜樂, 面對面的交談,彼此的了解……這是人類與上帝關係的最高境界。最高尚的人性在這裡滋長,欣欣向榮,甚至與上帝的神性融合為一,恢復了人類最初的情況:帶著上帝的形像的人性。
父子的關係更表達著生命的聯繫。人類透過對基督的信仰而獲得基督生命的注 入,進而與上帝在生命上團契,這是救恩 的絕對條件。所以基督說:“若不藉著我, 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二)關於人類價值觀念的獨特性
路加福音八章裡面有一段記載,富有意義,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耶穌基督把鬼群從一個人身上趕出去,它們就進入豬群 ( 約二千隻),跟著鬼群本性發作,使豬投入海中淹死。這一件事顯明了一個富有意義的比較:在耶穌基督的心目中,一個人的生命比二千隻豬(約值二百萬港元)更貴重。
耶穌基督將人看得極高貴,人類的尊嚴觀念由之而生。人類的尊嚴是人權的基礎,而人權是理想社會的基礎。事實告訴我們,凡是基督教所到之處,人類價值觀念隨之改觀。
例如,基督所主張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建立在人類尊嚴的基礎上,祂把輕視女人的觀念擊毀。因此凡是基督教文明所及之處,女人的地位都普遍獲得提高。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在基督教文明圈子裡面的國家中,醫生診治病人的態度顯然與其他國家不同。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它的根本原因也是緣於基督對每個人的重視。
人類的自由平等也是從人類的尊嚴觀念延伸出來的。基督在當時猶太人種族自義感極濃厚的背景中,說了一句超時代的 話:“我另外有羊 (指外邦人),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基督說,好牧人為了一百隻羊中迷失的一隻 (代表迷失的人),寧願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牠。這一個比喻顯示祂對人——甚至罪人——的重視。
基督對人的重視及於兒童。祂對於兒童的重視洋溢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內。祂甚至於把兒童當作人類的老師。這一種重視啟發了基督教國家對兒童福利的推進。
基督對人類的重視,決不亞於今日流 行的人文主義(Humanism),但是祂在高抬人類之前,先指出人類現實的情況: 沉溺於罪惡之中。祂對人類決不妄抱膚淺的樂觀主義。祂的樂觀是透過悲觀的樂觀, 祂曾為了實現祂的樂觀,付上了生命的代價。基督對人類的估價是最冷靜的,最現實的,但是祂透過祂的愛注視著人類在“生命改造”以後的榮耀歸宿:與祂自己合而為一。
這正像一位母親,她清楚知道孩子的一切弱點,但是透過她的愛,她付上一切的代價去達成她對孩子最高的希望。
( 三) 關於服務觀念的獨特性
四福音中最突出的記載之一,就是基督為門徒洗腳。這是破天荒的事——主人為僕人洗腳,老師為學生洗腳!基督藉著這件事,在人類歷史中打開了一扇大門,引往新的途徑。在人生觀念中投下了一顆炸彈!在自私人性的山嶺中炸開了一條服務的新隧道。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這一句話一直在廿個世紀的時間走廊中震盪著,感動了千萬人走上這一條道路,踏著祂的足蹤前進,在人類歷史中放出美麗的光彩,從自私與罪惡的雲層中照射出來!
關於服務,基督提出了四個要點 ( 太 20:20-28):
①跟從祂的人與一般人有不同的基本觀念。
基督對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 們的僕人”( 25-27 )。一般人所尋求的是權利地位,但是跟從基督的人所尋求的是服務。
②偉大的真正標準是服務,服務愈多愈偉大(27)。
③在服務的過程中有“苦杯”(23),但是這苦杯是值得喝的,因為它與真正的榮耀是成正比例的。
④基督自己是服務的最高榜樣(28)
(四)關於人生苦難觀念的獨特性
當基督的門徒看見一個生來失明的人,就問他說:“他的失明是由於誰的罪? 他自己的呢,還是他父母的呢?”在門徒的觀念中,人類的痛苦是由罪而來,這是當時流行的觀念。
聖經舊約的約伯記,會指出人類痛苦與撒但的關係(約伯記第一章),但是基督在這裡講出更富有創造性的答案:人類的痛苦有其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甚至於顯出上帝的榮耀(約9:1)。
這一個答案也開闢了一個新天地,它引導基督徒對於痛苦採取了一種新態度 —— 從消極的忍受一變而為積極的利用;學習在痛苦的經驗中吸取靈感和啟發,因而使痛苦成為變相的祝福。“痛苦學校” 產生了不少偉大人物,痛苦的打擊使信徒的品格與心靈更加堅強,成熟。
這一個答案擴展了基督徒的眼界,使他們能從人生的逆境中,看出上帝的美意, 因而欣然接受苦痛的考驗。這樣,沮喪變為勇氣,埋怨變為接納。
這種作用可以在教會歷史中許多人物 身上看出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馨香沒 藥”的主人翁,和失明牧師馬特遜的祈禱:“主啊,我為了玫瑰的刺感謝你。
(五) 關於救恩觀念的獨特性
基督說:“人子來……捨命作多人的 贖價”(可10:45 )。基督所講關於救恩的真理,其特點在於“救贖”與“重生”。
世上一般宗教的拯救觀,其焦點在於 “自救”。他們勸人行善,鼓勵人濟貧救危,藉之建立功德。( 至於其他的一些低 級宗教,只求賄賂神鬼免禍求福,不在話下。)這當然是好的。但是基督更進深一 步,面對人性醜惡的現實,指出人類在上帝面前的真正處境,針對其心靈與道德上的需要,對症下藥。
基督所宣講的救恩真理包括下列三個獨特要點:
① 祂指出人類在道德上的無能 —— 基督明言人類都有罪性,沒有一個人是良善的 ( 可10:18 );人類從惡的本性就發出惡的行為。祂要人類認識自己的本相。這無異於否定人類在道德上自救的能力。這是 一般人所不歡喜接受的。但是保羅的自述 (羅七章)證實了這一個真理。
② 祂指出人類與宇宙主宰的關係 —— 人類 正處於與上帝為敵的情況之中,他們必須歸向(即悔改之原意)上帝。祂是慈愛與公義的,這兩種本性在祂與人類的關係上 產生了對立:祂的公義要求對人類施行審判與刑罰;而祂的慈愛要求救恩。這對立的統一成全在基督的十架救贖上:基督為人類代死就維繫了上帝的公義本性,因而上帝可以自由施行救恩。因此基督把祂自己的死看為絕對必要,而且祂清楚而確實的指出,祂的捨己正是舊約時代獻祭制度真義的成全,也應驗了先知們的預言。這是基督教獨有的救贖之道。它是建立在上帝本性上的救恩。
③ 祂指出重生的必須性——當一個人接受 基督的時候,他就是歸向了上帝,蒙受了救恩。但是基督也指出了救恩的另一面: 一個接納基督的人,就有了新生命的入注, 導致內在生命的改變,獲得遵行上帝旨意 (即行善)的新力量,走上神人合一之途。 這獨特的救恩正是人類所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