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真理的均衡性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2。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一)靈性需要與物質需要的均衡
當基督受撒但試探的時候,他說: 「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基督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的基本需要有二:物質(以食物爲代表)和真理(上帝之道)。「不單」二字顯示兩者都是需要的。基督不否認人生裡面的物質需要。上帝既然創造人類的身體,當然承認其需要。人類爲了供應其物質需要而作的種種努力,是合理的,並不違反上帝的旨意。科學進步使人類的物質福利增進,這當然是好的。基督教並非苦修的宗教,它承認人類一切合理的需要。
但是,人類有一個危險的傾向,就是「單靠食物」,基督所要否定的,就是這個。人類的物質生活必須受靈性真理的約束和領導,不然,物質的追求就導向虛空、壓榨、拜金、甚至於毀滅。 這就是為甚麼今日科學的進步正把人類帶向毀滅的邊緣。
基督所稱「無知的人」,是那些「爲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靈性)却不富足」的人(路12:21)。今天我們需要那些「不爲五斗米(物質)折腰(失去真理亮節)」的人。
(二)神道與人道的均衡
基督在世時,有些人爲了逃避奉養父母的責任,就說:「各耳扳」,意思就是「我已經把錢奉獻給上帝了。」基督責備他們不應該這樣行。這些人把神道和人道混淆不清,基督糾正了他們的錯誤。
基督清楚指出:人道是以神道爲本,,二者是絕對不可分割的。除去神道,人道就漂浮無基,終必崩潰。但是,在實行上,二者不可混亂。一個敬奉上帝追求神道的人,必須戰戰兢兢的克盡人道,不可以神道爲推搪的藉口。這種合而分、分而合的關係,使人生走上康莊大道。
基督說:「你們把這些事(愛心的表現)行在我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這一句話,把神道和人道的既分又合,表達得生動而貼切。
基督向那些把薄荷奉獻十分之一而不行公義的人,發出嚴重的警告。他們所犯的錯誤,正是神道與人道割離的悲劇。
在另一方面,單要人道而不要神道,也是不正確的,等於捨本取末。基督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神道使我們「想起」我們與別人之間不和諧的關係,而尋求改進,這是神道對人道的幫助。
(三)「有諸內」與「形諸外」的均衡
基督極注意道德的內在性,但是同時他也非常重視真理在行動上的外在表現。
基督說:「你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善事)。」這是內在道德的真實境界,毫無虛偽與釣譽的卑鄙動機。基督所宣講天國的意義之一,就是這一種內在之善的境界。所以基督說:「看 哪,天國就在你們心裡。」
但是,在另一方面,基督要我們將這一種內在的真善,也彰顯於外。祂說: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爲, 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點燈的目的,是「照亮一家的人」,使人得好處;照樣,當我們彰顯善行的時候,目的絕不是自炫自耀,乃是使人得益處,使天父得榮耀。
甚麼時候應該隱善,什麼時候應該揚善?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以動機來決定。如果動機不是爲了自炫,那麼或隱或顯都是好的。若對別人有激勵作用並且使天父得榮耀,就可以顯善;若沒有這種作用,就應該隱善。
(四)良善與智慧的均衡
基督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靈巧」代表智慧,「馴良」代表良善。這兩樣的聯結,含有重大的意義。
許多善良的人不能成功,原因是缺少智慧。善而無謀,結果不能成全自己的善,何等可惜!聖經很注重行善的智慧,這是每一個良善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有些善良的人受人家的誤會,一部份原因是由於他們作事缺少智慧,以致容易引起誤會。保羅在這一方面頗有心得,他說:「我們要留心行光明的事」 (林後8:21)。意思就是說,我們不但要行正大光明的善事,還要小心去作,免得留下批評和誤會的餘地。
撒但和世上的惡勢力,時刻與良善的人作對,所以善人若不運用智謀,就難以取勝,一切善意都歸徒然。那是最大的悲劇。
(五)信心與悔改的均衡
基督在開始傳道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要悔改,信福音。」悔改和信,是基督對我們的要求。
信的意義是接受——接受上帝爲我們預備的一切恩典。但是,在我們接受以 前,必須先履行一個條件,就是悔改。沒有悔改的信心,不是真信心。偽信心毫無益處。
陶恕博士(Dr. Tozer)在其所著「引往能力之路」一書中,特别指出:悔改是我們自己必須作的,上帝不能代替我們悔改。如果我們不肯悔改而希望得救,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他說,今天教會的軟弱無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會裡面太多沒有經過悔改的信徒。基督旣然把悔改與信心並提,我們就絕對不可忽略悔改,如果忽略就是自誤;不講悔改道理的傳道人就是誤人。基督清清楚楚的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六)入世與超世的均衡
基督說:「我不求你(指天父)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 17:15-18)。
我們在這一段經文中,看見兩個極重要的對比:1. 不離世界而離世界之惡; 2. 進入世界而不屬世界。
換言之,入世而不屬世;超世而不離世。
讓我們問:主用什麼方法使基督徒達到這樣的水準?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見主所用的兩種方法:真理和使命。前者可以說是消極的方法:藉真理成聖;後者是積極的方法:推出基督去改變和拯救世人。前者是防腐;後者是放射。只有當基督徒自覺的擁有真理的時候,他們才能勝過世上的罪惡;只有當基督徒擁有使命感的時候,他才能有超世的生活態度。
(七)權利與義務的均衡
基督說:「你們中間誰願爲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誰爲大?用人——服務别人的人。基督在這裡把偉大的真正意義和衡量的標準告訴我們:服務。
「大」是權利;服務是義務。權利與義務是並行的,相連的,永不可分離的。
我有一天在香港中環走進一家書店,在書架上取下一部書,翻的時候發現了 一位著名的傳教士所講的一句話:
「七種致死之罪:沒有正義的戰爭;沒有原則的政治;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品格的教育;沒有貞操的婚姻;沒有犧牲的禮拜;沒有義務的權利。」是的,這七種罪惡正在毀滅着人類!
但願每一個享受基督權利和恩典的人,都担起基督所委託給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八) 今生與來生的均衡
基督教導門徒禱告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這一句話裡面,「地上」和「天上」結連在一起。上帝的旨意將天上和地上貫通起來。祂的旨意與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有關,也與我們的永生有關。
在這一句話裡面,「天上」是「地上」的標準,因爲上帝的旨意在天上充份的被遵行。換一句話說,我們是在天上的亮光中看地上的一切。當我們這樣看的時候,就會注意那些有永恆價值的事物,而不至於被暫時性的物欲所蒙蔽。我們就會積極的,發憤的去追求屬天的高尙事物。這樣,我們整個的人生標準就提高起來。
有了來生的盼望,今生就更正確,更豐富,更喜樂,更向上。基督到世上來,不但把上帝顯示給我們看,也把永生之道給予我們。他爲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 這條路由今生開始直通入永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