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來鴻(4):內陸去來話卡江
原載於《抉擇》,1978年6月,頁11。
七小時的小巴行程,把我們帶到內陸卡江(Kapuas)邊上的上候(Sanggau)鎮來。行程的頭四分之三是平整的柏油路,但後四分之一卻是崎嶇不平的石子路,車子經過時塵土飛揚。這四分之一的路程佔了七小時的一半。上候是一個整潔的鄉鎮,人口約四五千人,大多數是華人(僑生),操客語。七年前,福音自傳會(CNEC,在香港稱為中華傳道會)在這裏開始傳福音。先租用民房聚會,後來於去年五月建築了自己的禮拜堂,可容三四百人,坐落在一個當眼的小山頭上,位置很好,雖然山頭的另一邊是墳場,但是從禮拜堂的這一邊是望不見的。天主教曾多方設法攔阻政府把這一片地皮賣給基督教,但是會友們一連數個星期每天早上五時向主呼求,結果獲勝。這是目前西加最好看的一座禮拜堂,大約用了十萬港幣,包括五萬呎的地價在內。他們在七年之內帶領了二百多人信主受洗加入教會,主恩十分顯明。福音自傳會的主任張賢泉牧師陪我們從坤甸到這裏來,該會在西加共有同工十三人,其中十二人從各地來聚集在一起。我在四天內講十一次,其中七次是訓練班,在白天舉行,約四十人參加,四次是晚上的佈道會,約二百人赴會。由國語譯印尼語。
澳洲政府的築路工程隊住在這裏,自成一區,屋宇和設備皆歐化。一年後,公路可以直達上候,那時就方便多了。
四天後(三月十三日),我們坐小船沿卡江逆流而上,四小時到達昔加羅(Sekadau)鎮江上風景極美,如果這條江遷到歐洲去,一定舉世聞名遊艇如梭。此處亦有華人數千,福音自傳會租了一間民房作為佈道所,尚未足兩年,慕道友相當多,主日聚會達四五十人,我在這裏的兩晚佈道會講道,聽衆擁擠到門外,機會極好。二三十人決志信主。卡江內陸沿岸的村鎮,居民對福音有很好的反應,但是仍有許多地方沒有人去傳福音。福音自傳會在近年來所開設的佈道所都有很好的成績,可惜他們的人力物力都極有限,一位新同工的薪水尚在憑信心仰望主的供給。十三位同工之中,六位是達雅族人,專向土人工作。華人同工的薪水比西加基督教會更低些。但是他們說很有傳福音的心志。
因為教會裏面沒有地方住,所以我們住在一間所謂旅館裡面,一共有三間房,點小油燈。窗外簷下滿了燕子的窩巢。旅館建在江面上,朝霞夕陽和暮雨在江上另有一番情趣。房租每人每天只付六元港幣。我們在街上走的時候,好像全鎮的人都注視我們。兒童們最感奇異的是內子的絲襪,一個約十二歲的女孩子摸摸她的腳說:有襪!有襪!
從這裏沿水路回到上候,次日乘小飛機往更深入內陸的彬路(Nanga Pinoh)鎮去。這飛機是宣教士駕駛的,屬於「航空宣教團契」(Missionary Aviation Fellowship簡稱MAF)。半小時到達目的地,飛機上只有我們二人(全機只能坐六人,連駕駛員在內,比我八年前在東新畿內亞所乘的飛機更小)。駕駛員是宣道會宣教士的兒子,他父母過去在寮國西差會做主席,我在七年前往寮國永珍宣道會年會講道的時候,就是住在他們家裏。子繼父志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半小時的飛程我們付了一百六十元港幣。
彬路宣道會已有卅年歷史,但是如果連撒種的時期也計算在內,則有五十年歷史,頭廿年沒有禮拜堂,也沒有傳道人,只有西教士不時到這裏來佈道。目前葉茂廷牧師夫婦在這裏事奉主,會友約三百人,但目前留在本鎮的有二百餘人。全鎮人口只有數千人,所以信徒的比例相當高。有一對宣道會的宣教士夫婦住在這裏,但是他們只在達雅族人中間工作,他們自己有一艘小船,裝了摩打,由水路往周圍的鄉村去佈道或探望教會。他們是英國宣道會所差遣的唯一對宣教士(英國宣道會只有數年的歷史)。
我們在彬路只有三天四晚,舉行了九次訓練班和培靈會二次佈道會。主日崇拜約一百八十人,培靈會和佈道會人數稍多。禮拜堂只能坐二百人,完全坐滿。這裏的華人全操梅縣客語,卅歲以上的會說國語。一切聚會皆由國語譯印尼語。(平時由客語譯印尼語)。禮拜堂經過了近卅年風雨侵蝕,已經很殘舊,而且當那些以漁為生的會友江外歸來赴會的時候,禮拜堂就容不下他們,所以正在計劃建築新堂,需要約四萬港元。他們自己只有二萬元的力量,其他一半需要外地教會幫助。會友們連牧師的薪水都不能維持,所以葉牧師夫婦和兩個孩子接受了新加坡懷恩堂的支持,每月薪金港幣五百元。會友每月只能奉獻約三百五十元,作為教會工作常費。
我們離開彬路時,出現了奇特的場面:西教士駕駛著他們的割草機,後面拖著一架小車廂,充當客車,滕師母和幾位姊妹端坐其上,前面是八架電摩托車構成儀仗隊,而我坐在最後一架的尾巴上,浩浩蕩蕩的駛向五公里外的小飛機場去,確是奇觀。行人停步向我們行注目禮,我巴不得有一架活動映像機,把如此精彩的鏡頭拍下來。
這一次飛機上有六個人——滿座。從高空下望,全是綠油油的草原和森林,卡江像一條巨蟒在其中蜿蜒前行,比我過去所見任何河流更加曲折迂迴,難怪最快的汽船從坤甸到彬路也需要兩整天呢!至於小船那就非十天八日不可了。MAF的飛機對傳道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減少了路途上時間的消耗。我們很佩服這些駕駛員的精神。其中有一位是印尼人,他的駕駛技術很好,印尼航空公司(Garuda)想以高薪請他做國際航線的駕駛員,但是他寧願奉獻一生事奉主,多麼難得!
廿分鐘後到達Kelansam(一般信徒把它譯作橄欖山),飛機降落的跑道就在宣道會聖經學院後面的廣場上,數十位同學已經等在跑道旁邊歡迎我們,教職員也在他們中間。我們從飛機上下來,一直走往禮堂去舉行聚會。院址很大,有十幾座房子,正在江邊,環境很幽美。共有學生六十餘人,三分之一帶著家眷來讀書。我講道的時候,學生們坐在室內聽,太太們抱著孩子坐在窗外走廊上聽,孩子哭了,學生就跨出窗口去抱孩子——極富大家庭風味!學生們歌聲很動聽,四部合唱並不亞於香港的神學生。這一間聖經學院是加里曼丹宣道會五間聖經學院中最好的一間,學生都是達雅族人,教員一半是達雅人,一半是西教士。宣道會的五萬達雅會友(東加另有三萬)都是由這些聖經學院的畢業生來牧養的,西教士人數很少。傳道人的數目和會友數目比較起來,少得可憐。因此宣道會的會友極缺少栽培,傳道人少的原因之一,是會友不能供給傳道人的生活費用,而西差會又厲行自立的政策和原則。因此傳道人的生活極苦,需要一面工作維持生活,一方面傳道。
宣道會西加區的區主席布阿牧師(Mr. Bua,印尼人)和我談到他們希望在坤甸開設印尼語宣道會教會的事,他說,有許多宣道會的會友遷移到坤甸居住,所以亟需一間教會來牧養他們,但是宣道會無力供給傳道人的生活費和教會的房租,他詢問香港宣道會有無可能在這一件事上幫助他們?我答應他將這一件事提交香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委辦會討論。港幣一千元就可以解決他們的需要。
在我留在聖經學院裏面幾小時之中,這一架小飛機載著兩位西教士飛往另一個山區去講授延伸制(TEE)的聖經課程,下課後又把他們載回來,同時順便把一個聖經學院學生的妻子帶來。他們下飛機的時候,駕駛員把行李從倉中拉出來——阿,一個口袋裏面裝著一隻小豬和一隻鴨!是她的家產。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鴨仔和豬兒坐飛機。
達雅族人的貧窮是難以想像的(傳道人也是如此),有人告訴我錫江翟輔民紀念神學院一個學生的事,令人難以置信:他沒有錢交伙食費,結果同學們每餐每人給他一匙羹飯,這樣過了一個學期!一位西教士告訴我,她丈夫往鄉村佈道時,住在傳道人家裏,和他們一起吃飯——只有白飯和辣椒!山地裏的女子歡喜到鄉鎮或城市裏去當女傭,每月工資約合港幣卅五元。她們一得到工錢常立刻去買好看的衣服。有時你會看見傭人穿了晚禮服一樣拖到地面的衣服在那裏工作。
宣道會在印尼的工作已有五十年的歷史,今年二月中旬宣道會與中華國外佈道團聯合舉行金禧紀念大會,美國宣道會主席Dr. Bailey和副主席Dr. King都來參加,地點是錫江(舊名望加錫,新名Ujong-Bandang)。他們請我主領三天的培靈會,但是因為我在西加的聚會早已排定,所以未克赴會,是很大的遺憾。五十年前翟輔民牧師與王載先生組成中華國外佈道團,在印尼開荒工作,團員都是建道神學院的老前輩,例如林証耶牧師,練光臨牧師,曾道行牧師,朱醒魂牧師,王頌恩牧師,謝英廣牧師,陳永信牧師,莊澤之牧師等。王載先生任團長,但翟輔民牧師(Dr. Jaffrey)擔起實際責任在翟牧師去世(1945)以前,該團與宣道會有密切關係。目前該團已分為兩個團體︰建道會與合一會,共有教會約十四間,分佈於東加,中加,蘇拉威西,爪哇,勿里洞和邦甲各地。各堂皆已自立。該團在早期實在作了開荒工作,尤其林証耶牧師在東加達雅族中間十五年的工作,成為華人宣教士的先驅。目前達雅族已經開化了不少,但是他們的生活仍然極其艱貧。四五十年前的情形更可想而知了。希望弟兄姊妹把林牧師所寫的「蓬島闢荒記」再讀一次。(該書已有英文版)。
西教士在加里曼丹作了很好的工作,除了直接的福音工作以外,還有醫院的工作,例如浸信宣道會(Conservative Baptist Mission)在西加的Serukam開設了一間規模相當大的醫院,叫做畢士大醫院,很出名,比一般公立醫院好得多,醫藥費也便宜。許多病人在該院信主,數年內已達八百多人。我在那裏講道七次(有的是向病人佈道,有的是向護士們佈道,有的是醫生和護士的培靈會,卅餘人獻身為主而活。)一位美國醫生為我傳譯,他的印尼話很好,而且很有愛心——他把自己的血輸給一個病人,然後為他開刀,割去胃的一半。病人們很受感動。龍維耐醫生已經加入了這一個差會,正在申請入境的簽証。我聽該院院長說:他們很歡喜一位中國人加入他們的陣線,但是龍醫生持台灣護照,可能入境有困難,請為他祈禱。他希望八月到西加來。
我們常在祈禱中與你們見面。下次向你們報導東加的情形。敬祝
蒙恩日深
滕近輝 傅忠愛
78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