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與西相遇
作者:貝約翰(翻譯:潘素行)
原載於《宣訊》180期,2014年12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九五七年,我仍是個十七歲的小伙子,隨家父貝光道牧師[1]到訪北角堂,見到剛出任堂主任的滕近輝先生。翌年,滕先生按牧;而我離開土生土長的香港,回美國「祖家」升學。十年後我返港,不久加入西差會事奉,七○年按牧,滕牧師代表按牧團致送聖經給我。
七三年我出任西差會主席,開始與滕牧師有緊密的工作關係,很快便察覺到,我是與一位謙卑的屬靈偉人同工。
滕牧師對聖工極有迫切感,對拓展神國的機會──宣教、植堂、神學教育、辦學……,總比人洞燭先機,速戰速決,有企業家的先見和風範。早在香港仍匱乏的年代,他率先推動差傳,一九六○年促成了「宣道會區聯會海外佈道團」,陸續差遣本地宣教士;後來他更以身作則,親赴印尼宣教。
感謝主,我和他在目標及理念上都很合拍,擦出美好的火花。在有些宣教工場,當地的教會領袖不喜甚至拒絕跟西教士合作,但滕牧師看到雙方合作的潛能,極力支持我和其他西教士,成果斐然。七三年我跟美孚新邨的發展商簽得合約,有地方植堂,碰巧美孚也是北宣屬意植堂的地點,滕牧師於是興高采烈,由北角堂承擔經費和牧養,發展美孚堂成為充滿活力的教會。植堂事工有建道神學院畢業生與西教士合作,接著多間教會──黃竹坑堂、愛民堂、麗瑤堂、元朗堂……如雨後春筍成立,繼而開枝散葉。
七十年代,我積極把西差會在港各項事工移交給香港區聯會;滕牧師是區聯會主席,極力配合。但論到建道神學院,多年來我懇請他出任院董會主席,他都謙遜婉拒;往後多年交往,我更多體會他的謙卑。不過最終我説服了他:如果建道歸屬本地的區聯會,會有更大作為。結果,美國宣道總會的會長王路易博士(Dr. Louis King)特地來香港完成這項移交。自此,在滕牧師帶領下,建道蓬勃發展到今天的國際水準,有目共睹。
事奉同時,我們有難忘的趣味時刻。我初出道時,跟他出席大澳堂的獻堂禮,當天他講道。他見我平時講廣東話,便請我上台為獻堂祈禱。我大吃一驚,事先沒有知會我!我還未熟習用廣東話祈禱呀!只好硬著頭皮,用盡我的中文詞彙祈呀祈,該結束時,想來想去總記不起應怎樣結束祈禱,只好繼續祈下去──為到大澳的兒童、大澳的天氣、空中的飛鳥、海中的魚……。滕牧師察覺到我的窘況,挨近我耳邊,低聲説:「奉主耶穌基督嘅名求。」那才救了我!會眾哄堂大笑,因為都聽到滕牧師「提詞」!
他為人極之幽默,經常笑,每次和他「飲茶」、赴婚宴、開董事會、赴國際會議……都是樂事。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餃子,一次帶我到他最喜愛的北方館子用膳,叫了三十隻餃子。我以為跟他分半,豈知他轉過來問我:「你叫多少隻?」原來那三十隻全是他的呢!
他是我的福音伙伴兼好友。身為西教士,我在工場遇上滕牧師這位胸襟廣大又極其謙卑的領袖接納和指導,實在超乎所想所求。
[1]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的創堂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