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細微,目光遠大──十三屆區聯會主席滕近輝牧師
作者:郭瑞榮
原載於《宣訊》172期,2014年4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九七六年我加入秀茂坪堂為傳道同工,當時香港宣道會的堂會約三十來間;滕近輝牧師自六○年代便連續當選為區聯會執行委員會(簡稱執委會)主席,每次他來到堂主任會或同工祈禱會,必與出席的二三十位堂會傳道握手談話,關心堂會近況,很慈祥。我們很尊敬他,視他為恩師,有困難都不怕找他傾談,他很接納我們。
當年區聯會沒有辦公室或幹事,所有文書皆由滕牧師親手包辦──記錄、寫年報、寫信、發布消息、通知堂會……。八三年,我自告奮勇做義務幹事,每星期抽兩三個上午,幫手執行區聯會一些文書及聯絡。這時區聯會借用北角堂(北宣)在五洲大廈的一間小房間為辦公室,我更有機會近距離認識滕牧師。
他事務繁多,任兩間神學院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和建道神學院),牧養北宣,又是基督教界的世界知名講員,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外地講道領會。但在香港的時間,我要找他很容易,打電話到北宣,接聽電話的總是他!(編按:北宣八○年代中期只得幾名同工。)
我拿文件給他簽署時,他會問及堂會的情況,特別關心細小堂會,如果它們有需要,例如遷堂、購堂,他都樂意幫助,發起北宣奉獻支持。我翻閲早年的會議記錄,看到執委會在他領導下,向來關心細小堂會;其中一些無法支付牧師傳道的薪金,滕牧師便代北宣認頭奉獻多少,另外有一兩間堂會也認頭多少,大家湊合奉獻給小堂會支薪。很感恩,彼此關顧成了宣道會的良好傳統。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當時我已正式任區聯會執行幹事),是八六年新界一間堂會因應人數急升和地區發展,舊址不敷應用,欲購買新址,但經濟缺乏;牧者告訴我,準備開執事會時提出請北宣幫助。我不經意向滕牧師提及此事,兩星期後,該堂會很驚訝收到北宣寄來面額不菲的支票,堂會仍未開執事會呢!我體會到,滕牧師聽完一件事,放在心裡,行事迅速。
他八七年退休,之前的四五年,提攜第二梯隊。以往開執委會,多由他提出事項和一些解決方案,執委一般沒異議,事情很快就決定了。在他帶領下的一批新進執委,會從不同角度去討論,開會時間長了,但滕牧師很有耐性地聆聽各方意見,引導作集體決定。對一班較年輕的同工,這是很好的訓練。這階段大家未必做得那麼好,滕牧師仍會維護支持,有責任則由他來背黑鍋!他的胸襟很廣闊。
同期,他在視野和異象的傳遞,給了宣道會清晰的帶領。他親擬「十年植堂增長計劃」,把堂會分為三類,各按其力,按部就班參與植堂,十年內如何由八四年的三十八間堂會增至七十間。指引明確詳細,各堂會大受激勵;接著幾年,分堂成立如雨後春筍,很快已超越時間表!中途提高目標,之後又很快達標!終於在九三年,堂會增至七十五間。
那段時期有中英談判、移民潮,我們開會時也有討論,但沒有讓此阻礙發展,我們純粹考慮神的工作要怎樣做。滕牧師給了我們清晰的方向,穩定軍心。十年植堂計劃為宣道會在香港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認為滕牧師對香港宣道會的貢獻,絕不下於宣信博士對美國宣道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