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方外圓,八福齊全
作者:胡欽
原載於《宣訊》170期,2014年2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滕近輝牧師是我生命中交往最長的良師益友好同工。一九五四年起,在建道聖經學院有三年受教於他。之後在北角堂(北宣),他是我的上司和同工,三十年之久。八七年他退休後,也常有懷舊情義交往,直至他回天家。
別人看滕牧師外表很嚴肅,其實他很隨和,有求必應!不錯,他對自己很嚴,有清教徒的味道,是「內方」;但對人很寬,是「外圓」。我在北宣三十年,處理大大小小、裡裡外外的事務,不可能沒出錯,但滕牧師沒有一次責怪我,或露出無奈、不滿或失望的表情。從來沒有對我大聲一句,沒有!這樣的上司,世上難找第二人吧!
他是「肉身成道」的一位牧者,將主的道活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看在眼裡,存在心中,成為我生活的指南。在此略述幾個片段。
五七年滕牧師來北宣上任,兩個月後查問教會存款若干。我管帳目,便告訴他:二百元多一點。他提議每月撥七十元支援偏僻的離島大澳堂的福音事工。這個意念在我腦中打了幾個滾!我每月從教會支生活費六十元,過去一年沒吃過一餐飽飯,現在還要分給人吃?但滕牧師一開始就帶領教會實踐分享。他説:「我們艱難,人家更艱難。」我轉念一想:一碗飯分給兩個人吃,不就兩人都養活了嗎?這就是北宣與人分享的開始,也是差傳的起點。我也從此學會與人分享的福氣。
另外,五九年冬天一個下午,一位難民找上教會門來,向滕牧師要衣服保暖。滕牧師正在寫作,放下手上事工,交談幾句,拿起身邊的大衣,送給來者,送他出門,沒出聲,坐下繼續工作。師母由房間走出來(教會的板間房是同工住所),説:「你將大衣送給人,你每天要早出門到長洲教書,你穿甚麼?」滕牧師淡淡的回應一聲:「我還有一件毛衣可以頂上。」他做了一件美事,捨己為人,也是做在主的身上吧!
滕牧師愛教會,每月從教會支取三百元薪金,轉而獻上五百元。一些同道得悉,以為他有錢,卻不知他在六○年代前後,在三間神學院任教,加上晚間寫作,健康都賠上了,為的是要擔起一頭家和教會。每天給家人五元買菜(一家八口三餐),可知生活清苦。如果他少奉獻一百元,留給家人買菜,我相信全家健康都會有改善!不,他選擇了全獻上!
至於我,他有一句話成了我最大的安慰。六○年代中期,執事會初次提出按立我為牧師。其實按立與否,我都照樣做工。但有人指我「衣衫不整」,穿得不夠體面。滕牧師就為我講了一句:「胡弟兄所作的是盡他所能。」別人就不出聲了。我知道後,哭了一大場,是因為滕牧師知道我的心。我在教會兼雜務、木工、修理,怎會穿得好呢?也沒有餘錢買衣服,只在主日上講台才穿「單吊」一套比較見得人的。可是有滕牧師明白我,我就更用心做工了。
三十年來,我跟他合作愉快,並感謝他有聲無聲的教誨。在我看來,主耶穌登山寶訓所講的「八福」,滕牧師全有,「八禍」(太二十三)全沾不上邊!我深深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