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滿有感染力的領袖
作者:朱裕文
原載於《宣訊》175期,2014年7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當我們不斷添置新書放上書架,自然去舊迎新。不過,如果將滕近輝牧師比喻為一本舊書,一本記錄他生命與事奉的書,我認為它不但不會下架,還要放在一個常供人閲讀的位置,使人閲讀後銘記於心。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區聯會)於六○年代成立時,滕牧師已經領導區聯會,作區聯會主席至八○年代末,《宣訊》開闢「近輝遠照」這個專欄,期望香港宣道會的弟兄姊妹從多角度認識他,實屬明智之舉。滕牧師可以説是本會信心的雲彩,固然有很多值得訴説的地方,不過在這裡,我選擇分享他生命的感染力──一種領袖必需的素質。
對香港以至全球華人教會,滕近輝牧師是近代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他的影響不僅在於事工的開拓,而是事奉的生命素質。不少人定義甚麼是領袖,或論説如何領導,這些領導理念都可有不同的見解,但一個領導者除了具備領導應有的能力外,所謂領導,就是他有跟從者,有尊敬他和聽從他指示的人,不是少數,而是多數。
我也可以説是滕牧師的一位跟從者,因自一九八○年從加拿大回港事奉,與滕牧師在區聯會同工的日子,他對我生命與事奉的影響,不僅於早年作過我的神學老師,更是我的屬靈導師;當初我決定從加拿大回港事奉,其中一個來自神的確據,是出自滕牧師的口,他對我説:「你應該回香港,香港需要你」。
滕牧師自一九五七年擔任宣道會北角堂(北宣)堂主任共三十年,植堂數目之高,超過其他堂會。他視野廣闊,洞悉普世事工,講道有能力,得到廣大教會敬重。他不會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從沒有為一己的想法與人角力;與他共事的人都知道,滕牧師聆聽意見,追求和睦。然而,他關心的不只囿於一間堂會,更對香港宣道會貢獻良多。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堂會的經濟實力普遍不及現今,為鼓勵宣道會的堂會植堂,滕牧師領導區聯會,支援經濟能力弱小的堂會。
回首八十年代初,與滕牧師在區聯會同工的日子,那時只有六位左右的委辦,議事內容簡單,議事過程像討論家裡的事,開會地點多在北宣,有時移師到附近餐館,會議總在輕鬆的心情下進行,這只是一點花絮。
令我印象最深刻且見識到滕牧師領導魄力的,是他帶領香港宣道會所作的植堂運動。事緣一九八三年委辦參加秘魯利瑪舉行的世界宣道會團契(Alliance World Fellowship),議會期間聽到菲律賓宣道會有一個堂會增長計劃,一個充滿動力和熱忱推動堂會傳福音的項目,席間打動了我們,回港後由滕牧師草議一份鼓勵堂會訂定增長及植堂目標的計劃,為不同實力的堂會訂定具體的植堂步履,因為這次的推動,香港宣道會傳福音及植堂的意識亦在那段日子提高了。回顧香港宣道會的發展歷史,這是一段值得回憶的紀錄,並不在它是否「成功」,而是在滕牧師領導下,眾堂會都同心以之為增長方向,走過努力耕耘的日子。教會就是如此與我們的領導者同步。 領導者有不同的風格,滕近輝牧師不是一位滿腦子夢想的人,但他對傳福音、植堂、開拓事工都滿有信心,靠主行事;更以他生命的感染力,帶領我們跟隨主的腳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