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中扭轉局勢的祈禱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