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會精神的持守與發揮——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