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看教會聯合運動
原載於《播種人》12期,1965年5月,頁1-4。
無疑的,基督徒應該為了教會的合一見證,而「放棄」彼此間的歧見。但是我們的放棄有無限度?如果宗派的名稱可以放棄,管理教會的方式可以放棄,聖餐的藩籬可以放棄……,但是基本信仰要義例如贖罪之道也可以放棄麼?一個不計較信仰的大混合組織,容納一切在內,其後果難於想像!
「播種人」的編者要我寫一篇有關教會合一運動的文章,我再思之後,決定作一次嘗試。「靜看」並不意味著不關切,只是表示用「冷靜」的態度來觀察分析這「熱門」的運動。本文的要點有兩方面:基督教內部的合一運動,與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聯合運動。
合一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事實上,最初的教會合一運動是篤信聖經的福音派領袖們發動的。他們在一八四六年舉行會議於英倫,隨即組成了「世界福音聯合會」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五十年中對於各宗派的聯合運動,有寶貴的貢獻。
在十九世紀末葉,「現代派」或「新派」的一組領袖,想把該會拉進他們的陣營裡去,但是遭遇大多數的會員反對,結果他們退出該會。於一八九四年另在美國組成Open Church League,以後漸漸演成今日的「全美基督教會協進會」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而世界性的聯合會,則經過了「世界宣教會議」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及信仰與教制會議」Faith and Order Conferences數階段之後,於一九四八年八月在荷蘭的阿姆斯特坦正式成立。一九五四在美國的伊文斯頓城,一九六一在印度的新德里,舉行了全世界代表大會。目前該會(簡稱WCC)的會員包括二百個宗派與團體,分佈在八十個國家裏面,其中包括蘇聯的正教,與Old Catholics。在美國,它的會員包括卅一個宗派,總人數約四千萬。
近數年來,英美兩國內的教會合一運動風起雲湧,但多是同一宗派內各派別的聯合,例如美國信義宗內四派,已於一九六○年聯合起來,目前又正在商討如何成立信義宗的全美聯合會Lutheran Council in the U.S.A.。至於各大宗派之間,則正醞釀著聯合的思潮,例如英國聖公會與循道會之間,已舉行過初步的交談,但有許多問題雙方均感棘手;又如加拿大的「協和教會」與聖公會,曾經多次商談聯合問題。
教會合一運動最積極的表現,是英國教會聯合會最近(一九六四年夏)在諾廷罕大學內舉行的會議。五百五十位出席者,代表著廿個宗派。大會通過了一項議案:在一九八○年之前成立全英國的合一教會。這當然只是一個希望與信念的表示,事實上是否能如期成就,是另一件事。在三百廿九位正式代表中,只有五十三人反對,十八人棄權。在反對的人中,有威爾斯聖公會的大主教莫理司博士Dr. Morris。
另有一個世界性的聯合組織,是篤信聖經的福音派教會所創立的,叫做「世界福音派教會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簡稱WEF。該會在一九二九年發源於美國新英格蘭州,一九四二年擴展組成「全美福音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它的代表刊物是「福音聯合行動」United Evangelical Action。一九五一年,美國與歐洲福音派的領袖們,在荷蘭舉行會議,隨即成立了「世界福音團契」,目前加入該會的教會,來自廿個國家。在美國,它擁有卅四個宗派,及其他的團體,約二萬八千間教會,它所代表的信徒約一千萬,其中正式會友約二百萬。在它的指導之下有「福音派國外佈道聯合會」Evangelical Foreign Missions Association其會員包括九十個差會,所派遣的國外傳教士共約六千人。(註:另有不屬此聯合會的篤信聖經福音派的國外傳教士約一萬二千人,其中包括Interdenominational Foreign Missions Association屬下的五千五百人)。
另外還有一個世界性的教會聯合會,是與WCC針鋒相對的,叫做「萬國基督教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的簡稱ICCC,它在美國代表著約三百萬基督徒,其中一百五十萬是正式會員。美國之外也有不少國家的教會參加。
該會與「世界福音團契」WEF的分別有三點:
一、前者主張一切會員應立即從新派的聯合會與教會中出來。
二、後者主張不設立聯合會Council,而認為「團契」的聯合形式比較適宜,只求工作上的聯合。
三、前者主張積極對「新派」加以批評與攻擊。而後者只求工作的開展。
以上三個世界性的聯合會,代表對聖經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神學觀念與組織觀念。
教會合一的基本觀念
基督教會應該合一,這是一切基督徒所公認的,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它是主耶穌的明訓。祂說:「聖父阿,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不但如此,而且主耶穌把重要的意義給予「合而為一」。祂告訴我們:合而為一顯出神的形像——「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十七11);合而為一顯出神的榮耀——「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約十七22)合而為一產生見証的能力——「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合而為一顯出神的愛——「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十七23)。
使徒保羅也說:「基督是分開的麼?」
這一個基本觀念是毫無疑問的,是每一個基督徒所接受的,所應順服的。
對於合一的不同觀點
但是這一個似乎是單純的真理,卻因關於合一解釋的不同,產生了許多問題。有人認為合一是組織形式上的聯合與名稱上的統一,這樣纔可以向外界顯示教會的一致與龐大的力量;另有人認為合一是信仰上,工作上,愛心上的聯合,並不需要組織形式上的統一。他們認為形式上的合一是有害無益的。例如美南浸信會的主席迪赫尼博士Dr. W. Dehoney說:
「我們相信目前合一運動(特指WCC)的最後目標是組織上的合一(Organic Union),各宗派的特色,地方教會的自理性,皆將消滅於一個清一色的,集權的龐大組織之內。」他認為這一種由上而下的大組織,是直接與浸信會的地方教會獨立性的民主原則互相衝突。
有人認為宗派的存在,並不會與真正合一的真理互相衝突,宗派不過是保持特點與重點的方式而已,他們認為保持特點並不是等於分裂,仍然可以在愛心上,工作上,與基本信仰上合而為一,因為真教會是無形的。他們認為按照歷史而言,宗派運動對於傳福音的事工,益多於損,有似私營企業與國營企業的比較。這一點從統計的數字上,可以看出來。例如美國全國基督教會派往國外的傳教士,共有二萬八千餘人,其中只有約三分之一是「全美基督教協進會」NCC屬下教會所派出的,而該協進會擁有全美基督徒的三分之二,各大宗派幾乎盡在其中。由此比例可見一般。
更有人指出:基督徒的基本聯繫點是信仰,不然,教會便成了一個普通團體。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聯合思潮
這種思潮是由基督教合一運動影響所及而造成的。一九一○年國際宣教會議在英國愛丁堡舉行時,即曾函請天主教教皇派代表參加,但遭受拒絕。一九六一年在新德里舉行的大會中,邀請天主教代表列席。在天主教方面,前任教皇,約翰二十四世召開天主教大公會議,會議議程之一即如何使基督教會重回其懷抱。會議未竟而死。保羅六世繼續他的遺志,進行會議,會中歡迎基督教觀察員列席旁聽。在會議期間,天主教的革進派坦白的發表了他們的意見,想極力鋪平基督教與天主教復合的道路。會議期間,教重與主教們都表示對基督教比較開明的態度,例如教皇約翰二十四世稱基督徒為「分離的弟兄們」,以兄弟稱基督徒這還是首次,暗示承認天主教會之外亦有神的兒女。一位神甫被邀請在加拿大基督教協進會大會上發表演說,他說:「宗教革命的造成應該由天主教負主要責任。天主教開始承認在她以外還有先知的存在。」在大會中,一位天主教神甫報告了他們的計劃:準備在一九六七年的世界展覽會中,建築一座天主教與基督教合辦的「基督徒亭」Christion Pavilion,亭內展覽關於二者信仰的資料。在梵蒂岡大公會議中,主教們公開的討論,教皇與「主教團」並行治理天主教會的問題,減低教皇的權威。保羅六世在大會中曾除下他的冠冕,放在祭壇上,有人認為這是表示放棄權柄的意思。約一千位主教簽名要求教皇批准「宗教自由」的宣告。這一切都似乎表示一種真實的改革。連希臘正教(東止教)也在討論著如何與天主教合一的問題。
但在去年年底最後的一次會議中,教皇突然改變態度,站在保守派的一邊,發表了文告,重申教皇至上權柄,延擱宗教自由的宣告,使大公會議的改革作用幾乎完全失敗。荷蘭的一家天主教報紙,把這最後的一次會議稱為「悲傷的會議」。
教會合一的幾個基本問題
讓我們冷靜的想幾個問題:
一、無疑的,基督徒應該為了教會的合一見證,而「放棄」彼此間的歧見,目前我們實在尚未盡力向此標桿前進。有許多分裂的現象是可恥的。但是,我們的「放棄」有無限度?如果宗派的名稱可以放棄,管理教會的方式可以放棄,聖餐的藩籬可以放棄……但是基本信仰要義例如贖罪之道也可以放棄麼?一個不計較信仰的大混合組織,容納一切在內(例如WCC在洛杉磯所主辦的一次禮拜中,佛教,回教,猶太教領袖參加節目;又如加拿大基督教聯會領袖Luxton會督,揚言守望台亦應參加到WCC裏來等等),其後果難以想像!
二、任何一個團體的領導權,都易落在上層組織的少數人手中,他們的思想決定一切。如果這領導權落在靈命低下的人手中,何等可怕!雖然WCC領袖們宣稱這組織不是一個Super Church,但是發展的必然路線到底是傾向一個具有權力的高層組織。聯會必有行動,行動必具權利,這是很明顯的。
三、英國聖公會神學家及Churchmen神學季刊主編Hughes指出:天主教一貫的作風是容納主義,將異教因素吸入,以妥協為併歸的方法,最後消失於其大系統內,例如典立阿里斯多德為神學家;將東方拜祖之風俗加以洗禮而容納,她目前的大公會議可能是開闢一條類似的道路,來吸引那些無確定信仰與神學立場的基督教會,重回其懷抱。馬丁路德曾站立在天主教當局面前禱告說:「我站立在這裏,求上帝幫助我!」他為什麼站在那裏?他所代表的屬靈原則是否有價值?如果有,應該放棄麼?如果不放棄而聯合,合一的意義何在?如果天主教與基督教聯合,在起初的一二代中或可能保持二者之間應有的距離,但是稍後基督教必然融消於天主教的龐大組織之內,而失去其寶貴屬靈原則。
四、一個龐大的複雜的聯合組織,是否更有效能?
五、一切出於社會背景的,種族的,文化的區別,決不應容許其造成教會的分裂。 六、一切因信仰上次要的區別而造成的分立,亦應努力消除之,爭求基督之愛表現於合作中,榮耀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