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精神」的復活
原載於《播種人》15期,1967年1月,頁3。
「轉載自建道通訊」
本院的校友們與同學們大概還記得,在本院六十週年紀念特刊的封底有一幅圖案畫:用漢字拼成的火炬。其火焰是由「開荒,吃苦,火熱」六字拼成的;炬身是由「建道精神」四字所拼成的。首六字是建道的傳統精神,在本院過去的歷史裏,已經有不少的校友具體的表現了這種精神。在印尼,在越南,在高棉,在緬甸,在廣西等各處,都留下了開荒的佳美足蹤。
這種精神是建道所蒙的恩典。我們既然在過去為著它感謝神,就應當寶貴它,竭力保守它。「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啟三11)。
是否近年來建道失去了這種精神?讓我們自己來回答吧!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原因何在?是香港舒適的環境所造成的麼?如果是的,那就是說,我們已經讓安逸的生活消蝕了我們的受苦心志。是時代病麼?如果是的,那就是說,我們已經受著老底嘉的統治了。是反映東南亞一般教會的景況麼?如果是的,那就是說,學生改變了學院而不是學院薰陶學生。是因為今天的學院當局與教員忽略了這一個訓練的目標麼?如果是的,現在就是醒悟的時候了。
上述的各種因素可能皆有其作用,但是最與本院有切身關係的,是最末一項。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無可否認的,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關於這種精神的信息。
首先,讓我們問:這種精神是否已經失去了它的時代意義?如果是的,它就不值得我們去留戀回顧。但是如果當主再來的前一刻,正需要福音大軍作最後的挺進,在勝利的前夕,「遍傳福音」的號角正發出最後的響聲;如果在「大收割」之前,正亟需工人進至被疏忽的角落去拾取莊稼;如果每一個靈魂對於主還是一樣寶貴;如果在大審判之前,仍然有許多未曾聽聞福音的地區;那麼,「開荒,吃苦,火熱」就依舊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
我們的判斷是完全以我們的價值觀念為依據的。如果我們以安身為前提,以在大教會中工作為榮為幸。以一般觀念中的成功為成功,那麼,我們就可以丟棄這六個字。但是如果我們真以搶救靈魂為念,如果「背起十架跟從主」仍是今天的呼聲,如果我們真尋求主的心意與祂的滿足,如果我們愛慕那「金銀寶石」的工程,如果我們以永遠的眼光審查我們的事奉,那麼,這六個字仍然是我們所要注意與高舉的。
單單香港本地就有不少開新工作的餘地。我們必須放下「保守現有工作」的觀念,攻入新地區。今天有不少新開的工作,因為開創之始規模小,就請不到工人,或是請不到比較有恩賜的工人,因為他們忘記了開荒先烈們所走的犧牲道路,而追求擠身於安身之所。這當然不是說,只有開荒才是事奉主,乃是說,在我們的選擇之中,要抱著願意吃苦開荒的精神,去真實的尋求主的旨意與引導。不然,我們就會常常把自己的意念當作主的差派。
我們為「建道精神」的復活而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