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十類訓練方式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四年,頁1。
聖經記載神的子民在歷史中所使用的十種訓練方式,值得我們注意與學習。
(一)問答教導法
在摩西時代,當百姓有問題的時候,就到摩西面前求問,他就為他們解決問題,並且把耶和華的律例和法度教導他們(出十八15-16)。
摩西接受了岳父葉忒羅的勸告,揀選許多領袖和他一同担當此任。
(二)家庭教導法
在耶和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他就吩咐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當那日,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是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為我所行的事。」(出十三8)。「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申六6-7)。
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是教師——教導自己的兒女,向他們作見證。以色列人在被擄歸回以前,從來沒有學校的設立,父母就是教師,家庭就是學校。主後六十四年之後,才普遍的設立學校。
猶太法典記載,每一個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嬰,在第八天受割禮的時候,他的父親在儀式中說:「讚美主上帝,他以其律例使我們成聖,藉此聖禮把這孩子帶入他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中。」兒童一開始說話,母親就教他背誦經文;五歲正式開始誦讀經文;十歲開始學習傳統的律例,十二歲就開始遵守律法。十五歲就應該完成他的學習與遵行。
在新約時代,提摩太就是從母親學習聖經的。
(三)視覺教導法
以色列人,一過約但河進入迦南,就立刻在最當眼的地方,把耶和華的誡命刻在大石上,使百姓常常看見。
耶和華又吩咐以色列人,把經文「繫在手上為記號」,寫在衣襟的帶子上(民十五39);「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9)。換一句話說,以色列到處看見神的話,由眼入心。這是極好的教導法。
(四)門徒式教導法
大衛說:「眾弟子阿,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詩卅四11)。大衛在他的王宮裏,把青年召聚在一起,用經訓教導他們。「弟子 」二字表示大衛有他的學生。
主耶穌在世時,也是用這方法教導門徒。主與門徒生活在一起,在言行和實際生活中指導他們。
(五)節期教導法
以色列人有九大節期(除利未記廿三章所記七大節期之外,加上献殿節和普珥節)。以色列人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每一個節期的慶祝中,都要特別宣讀耶和華的話,教導百姓遵守。漸漸形成一種定型的習俗:某一個節期讀某一卷書,例如在普珥節讀以斯帖記等(以斯帖記九26-28)。
(六)音樂教導法
以色列人將神的話寫成詩歌,以各種樂器伴奏,教導百姓歌唱,正如中國的民謠和「大鼓書」歌詞等一樣。透過歌曲將神言刻記在一般人的心中。詩篇一〇六篇很像歐洲中古時代的吟遊詩人Minstrels所唱的詩。一般人對這些歌曲極有興趣,在歌唱與聆聽中,不知不覺接受神的話。
(七)會堂宣講法
以色列人在被擄時期,開始設立會堂。每逢安息日,百姓聚集在會堂中,聆聽領袖們宣讀神的律法。耳染目濡,就被神的話潛移默化。
在會堂的宣讀之中,常用啟應的方式。歌唱也是一樣。這種方式極有價值,因為它使會眾參與神言的宣讀,使經文更易進入心中和思想中,在記憶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是極富於教育價值的一種方法。
(八)戲劇教導法
例如約伯記就是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屬靈的真理。戲劇是視聽的綜合體,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其影响也最廣遠。先知耶利米常以動作來象徵神的話,教導百姓。
路得記和以斯帖記也是極富戲劇意味的二卷,以色列人常常演出它們的內容。
(九)誦讀教導法
所羅門王所寫的箴言和傳道書,成為教導文學,鑄造了以色列人的思想,好像中國的孔孟之道流行民間一樣。
(十)先知學校或門徒學校式的訓練方法
先知以利沙似乎主辦了一間門徒或先知訓練學校(王下六1),學生日漸加多,所以需要擴建院舍(六2)。這些學生必然成為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堅份子,把神的話傳達給百姓,在巴力教的壓力之下,他們保守了對耶和華的信仰。
今日基督教教育,就是用各種方式,把聖經真理灌輸在信徒心中。「當用各樣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西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