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的四祭壇與差傳的四部曲
原載於《宣教情》3期,1995年6月,頁1。
亞伯拉罕的一生道路,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叫別人得福”(創12:2)。這也是今天差傳的意義。他在這條路上的經歷,可以用他所建立的四座祭壇來表達。這也是差傳的四部曲。分述如下。
(一)示劍的祭壇:斷根與植根(創12:7)
亞伯拉罕蒙神選召,從故鄉吾珥出來(徒7:2-3),離開他的“本地、本族、父家”(創12:1),就是他所習慣的一切,也就是他的“根”,而往神所指示的新地方去,重新植根。開始過一個不同的生活,有新的目標,新的價值觀和新的歸宿。這一切改變都是為了達成他的人生意義:叫別人得福。當他到達迦南的時候,神再一次向他顥現,重新確定與堅固了他的觀念與道路。他就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壇來回應神的呼召,開始重新植根。他從巴比倫出來(當時的吾珥是在後來的巴比倫境內)(賽5:11),進入應許美地。今天,華人教會也要放下屬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轉而植根於新的目標:叫別人得福。
(二)伯特利與艾之間的祭壇:展望與復興(創12:8,13:4)
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繼續前進,來到伯特利與艾之間的高地,踞高臨下,可以望見應許之地更美好廣闊的地區,進一步欣賞神的旨意和經歷神應許的真實。但是很可惜,因為饑荒的緣故,他離開了應許美地,下到埃及去(12:10)。神保守了他,又引導他回到迦南(13:1-4),走到伯特利與艾之間的祭壇那裡,恢復與神的交通與關係。
今天,也有些基督徒在與主同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後退,進入屬靈的埃及,離開了叫別人得福的道路。同時也有些教會在從事差傳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停頓下來,失去了心志與動力。“求主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6)。
(三)希伯崙的祭壇:行動與擴展(創13:14-18)
自私的羅得選擇了肥沃的約但平原(創13:8-11)。亞伯拉罕雖然是長輩,卻堅持了骨肉不爭的原則,甘願吃虧。結果他得了更大的祝福。神對他說:“你要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我必把這地賜給你。”“起來!”這是行動的呼召!“觀看”與“起來”必須連在一起。當亞伯拉罕“起來”的時候,就是擴展開始的時候。
今天,許多華人教會和信徒仍然停留在“觀看”的地步。讓我們順服神的呼召,起來開步向前,跨上“使別人得福”的差傳大道!讓我們建起希伯崙的祭壇。神必回應這祭壇,成全祂的應許,賜下擴展。
(四)摩利亞山的祭壇:奉獻與成全(創22:1-18)
亞伯拉罕終於面臨他人生中最高的考驗:把他最心愛的獻在祭壇上,蒙神悅納。並且神把這一件事作為祂把愛子耶穌放上救恩祭壇的預表(摩利亞山成為後來建造聖殿的地方,其中有祭壇,預表耶穌贖罪)。這兩件事(兩愛子被獻)成為互相輝映的千古美談!
今天,神的愛仍然是我們獻上自己的基本動力,神藉祂愛子的奉獻成全救恩,神也藉我們的奉獻成全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