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一位屬靈長者
作者:陳惠文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2-23。

(圖左起)陳惠文會長、李伯舜牧師、招鶴齡弟兄、滕近輝牧師、王永信牧師、負責錄音義工。1996年在大使命中心德州銅谷營地,為滕牧師製作專題講座錄像開鏡前攝。
我不是北宣人,也不是建道人,但滕牧師在我靈命的成長和事奉的學習上,卻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多年來,我非常欣賞滕牧師獨具風格的書法、華實並陳的寫作、精闢的釋經講道;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他婉約的言談舉止、誠懇的待人接物、細緻的愛心關懷,以及全然擺上的無私事奉。
每當我覺得各方面的要求如排山倒海而來,感到力不能勝時,我就會想到滕牧師。數十年來,他都是一身兼多職,卻沒有看到他被累垮了,倒是從容不迫。有一個時期,滕牧師是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的主任牧師、建道神學院的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院長,也是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安排時間的,又怎能記得不同事工、神學院或機構的需要,來主持不同機構的董事會呢?直到今日,我仍然不明白!然而,這正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兼有馬利亞的心和馬大的手」(滕牧師一次講道時的用語)。
我願意描述幾次我與滕牧師近距離接觸的回憶,以表達我對這位屬靈長者的敬意:
滕牧師是華福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曾擔任華福董事會主席多年,而筆者在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在香港華福中心任執行幹事。開始時,華福同工只有4位全時間同工,作為執行幹事,有時需要和任董事會主席的滕牧師聯絡。當時我仍是個剛學習事奉的黃毛丫頭,覺得屬靈長輩的「靈氣逼人」(借蔡元雲醫生描寫另一位屬靈長輩的用語),加上滕牧師外貌嚴肅,不苟言笑,更使我敬而遠之。記得當時的滕師母和王永信牧師、師母看見我與滕牧師通電話時都是「立正敬禮」,常笑說:「滕牧師在電話的另一端是看不到你『立正』的。」可見我對滕牧師的態度!
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從滕牧師口中聽過「絕對不可以」,我是其中少數人之一(如果還有其他人)。那年是王永信牧師60歲生日,之前的兩、三年是滕牧師和鮑會園牧師的60歲生日,香港的宣道會和播道會都分別為他們舉行壽宴,香港華福中心同工們覺得也應該為王牧師慶祝,但卻苦無經費。正發愁的時候,接到一位財務顧問寄來2,000港元,指明請30多位辦公室同工吃聖誕大餐。大家歡喜雀躍,一致決定將這筆錢用作為王牧師慶祝生日。雖然是1985年,但2,000港元仍是一個小數目,怎能舉行壽宴?幾經打聽、聯絡,一位在某快餐店任經理的義工願意承擔以2,000港元預備200人的餐飲。於是,首先通知當時香港華福區委會總幹事朱文正牧師,豈料朱牧師把我們這個決定告訴滕牧師,滕牧師立刻請朱牧師囑我即時與他聯絡。電話接通後,我向滕牧師解釋用快餐店的原因,但滕牧師很鄭重地說:「無論如何,不能用快餐店。絕對不可以。要在酒樓(餐館)慶祝,不夠錢,就告訴我。」當然,我只好遵命。由此可見滕牧師對同工的心意!
離開華福後,我在美國進修跨文化研究期間,和滕牧師、師母接觸的機會較少。一次,突然收到滕牧師的信,還附有1,000美元的支票,說是一位弟兄支持我的費用。當時,滕傅忠愛師母臥病在牀,需要不少醫藥費,所以我將支票寄還給滕牧師;但滕牧師堅持要我收下。我只好存著感恩的心領受。
進修後,加入大使命中心。想不到滕牧師又是大使命中心國際董事會的主席,所以繼續有見面的機會。尤其是90年代後期,大使命中心在美國德州有一個退修營地,每年我們都舉辦一些營會、講座和事工策略會議,滕牧師是主要的講員之一。滕牧師很喜歡我們的營地,而且每次都選擇同一個房間。有一次,他在營地住了10多天,我問他要洗衣服嗎?我們可以替您用營地的洗衣機洗衣服。他笑著說:「不用,我自己用手洗了。」又有一次,他襯衣的鈕扣掉了,問我借針線。我說,讓我們替您縫吧。他說:「不用,不用。我會縫,我自己來縫。」可見滕牧師凡事親力親為,不假手於人,連日常小事都不例外。
後來,滕牧師長居香港,我們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每一次見面,他都對我親切的問候。他的言行和生命,都在激勵我更盡心事奉。今日,滕牧師已完成了在世上的工作,回到天父家,領受公義的冠冕。但願我們後輩更忠心事主,不辜負滕牧師數十年來對我們的身教和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