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宣教事工的再思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6期,2002年2月,頁6-7。
一、華人與非華人雙管齊下
華人宣教事工自廿世紀廿年代初「中華國外佈道團」開始,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當時已經在神的帶領之下採取兩條路線:一方面在印尼的華人中間工作,同時在另一方面向婆羅洲的土人傳福音,建立了千人以上的教會。今日婆羅洲宣道會的土人會友已超過卅萬,而華人宣道會教會也超過卅間。
這一種雙管齊下的路線,事實上早已在使徒時代的教會中開始:「他們只向猶太人講…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外邦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徒十一20-21)
二、以主的引領為主導
今天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可以不必再斤斤計較應否以華人為對象,而應以主的引領為主導。主將負擔放在那裡,主就在那裡工作。事實上,中國人佔全球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任何福音事工很難避開中國人。
聖靈之風(主的引導)向那裡吹,差傳事工就應該向那裡發展。
三、以「未得之民」為對象
同時,我們今天可以將「未得之地」與「未得之民」兩者之間的差別淡化。例如:今天,非洲已不再是未得之地,因為非洲本土的宣教士已達二萬多位,他們在非洲內部進行超種族與超文化的福音事工。非洲基督徒的人數已達全洲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即一億七千萬,比中國基督徒的人數多一億。非洲已不再是未得之地,但那裡仍有許多「未得之民」。因此,今天華人的差傳事工應以「未得之民」為對象,不管他們在那裡居住。今天非洲的華人仍是未得之民。
四、短宣與長宣配搭
另一方面,今天華人差傳事工不應將短宣與長宣對立起來。事實上,短宜事奉有其聖經根據,即舊約的拿細耳人。他們自願的將自己獻給神,一過所定的時期就可以還俗。從一個角度看,今日的短宣優於昔日的拿細耳人,因為前者短宣是多次的,在一種意義上講,是在一生中陸續分期出現的。
短宣運動在事實上加強了本地福音事工,也加強了外地福音事工。因此,短宣與長宣是一種美好的配搭。事實上有一部份短宣隊員後來成為長期宣教士。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保羅的長宣是由一處一處的短期工作積成的。他在一處地方工作最久的是兩年(以弗所),其次是哥林多(一年半)。
五、多向度戰略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華人差傳事工應採取多向度的戰略。除了直接傳福音之外,「愛」的渠道也是十分需要的。此渠道可以用教育的方式,或愛心服務的方式進行。中亞的基督教英文學校已獲致突破性的福音果效。
主的活潑引導是最重要的因素。當保羅與西拉計劃向小亞細亞進軍的時候,主的靈卻不許。主引導他到歐洲去工作,但是他在歐洲工作的時候,仍是把歐洲人與猶太人都包括在內。
在保羅經驗中最奇妙的一件事,就是加拉太書四13所記載的。保羅說:「我頭一次傳福音給你們是因為身體有疾病。」他原想到更遠的地區去傳福音,但是因為身體有病就在附近的加拉太區工作。這樣一來就成就了一件影響久遠的事工,即當時有許多塞耳提克人(The Celtic people)在北歐受到戰爭的影響而移民到小亞細亞加拉太一帶去。他們那裡聽到保羅所傳的福音就接受了。後來北歐局勢安定,他們就回去,成為羅馬帝國北歐的宣教士,透過在學校教書而把福音傳開。神這樣奇妙的把歐亞福音事工連繫在一起。
六、幾項呼籲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可以共同作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就是每一間華人教會都同心訂立一個目標:把本堂的奉獻按適當比例分為四份:一份為本堂內部的需要,一份為本地福音事工的需要,一份為外地華人佈道的需要,一份為超越文化福音事工的需要。其中第二、三項即短宣事工(包括中國大陸事工在內)。不論是為了肯定超越文化的事工而否定短宣事工,或為了肯定短宣事工而否定超越文化事工,都是偏差。
在這一種綜合性的觀念中,短宣與超文化事工可以互相配合起來。不再是對立,而是互成。
七、我們的禱願
我相信,在神的恩助和全球華人教會共同追求的公約性實施運動之下,差傳運動將有突破性的發展。每間教會皆投身其中。經濟力量也大大加強。
最後,讓我們懇切向神呼求:使中國大陸教會早日成為差傳的強國,向全世界差出巨大數目的宣教士!
「創始成終的奇妙之主阿,求你親自引導與完成普世救恩大功,迎向你的再臨!阿門。」
(小標題乃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