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聖經:歷史中的七波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9期,1998年5月,頁16-18。
經文:「神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篇119:89)
歷史中有兩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人類心中信上帝存在的這一種觀念;一直在歷史中強韌的一再復現,克服了一次次的反對理論,壓下復起、壓下復起,一直到今天,仍然屹立。
其二是神的話——聖經:一再被各種情勢與理論否定或沖沒,但是它一再重被肯定與信服。
本文集中在第二方面,加以探討。
在歷史中至少有七次回歸聖經的運動,分述如下:
第一波:約西亞重新發現神的律法
歷代志下記載,瑪拿西在位共55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代下33:1-2)。他重建拜巴力的邱壇,又拜天上的星宿萬象。他甚至在聖殿中設立邱壇與偶像,推行交鬼、巫術等。他也毀滅神的律法書。雖然他後來在神的管教之下悔改(代下33:10-13),但是一般百姓仍然繼續在邱壇上獻祭。亞們王繼位後又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約西亞王登位後,轉離惡行。他在重修神殿時,無意中發現了忠貞人士暗藏的「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代下34:14)。當約西亞王聆聽律法書被朗誦時,他就「撕裂衣服」,表示震驚與悔改(代下34:19),並且敬服、自卑、哭泣。(代下34:27)他繼而召集全民領袖在聖殿前,把律法書宣讀給他們聽。並且他和眾民與神「立約」,「要盡心盡性的順從耶和華,遵守祂的誡命」(代下34:31)。他一生之久沒有離開神。
第二波:以斯拉帶領的運動
以斯拉帶領以色列人舉行了一次全民性的回歸神律法的運動(尼8-9)。情況極為感人:
「他們如同一人聚集」,「眾民側耳而聽」,「在眾民面前展開此書。他一展開,眾民就都站起來…眾民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使眾民明白律法」,「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眾民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眾民「大大快樂,因為明白所教訓他們的話」。
當時情況的特點有五項:
1. 同心歸向神的話:「如同一人」。
2. 尊重神的話:「眾民就都站起來」。
3. 了解神的話:「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4. 分組教導:「百姓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5. 因神的話而憂傷痛悔:「眾民都哭了」。
以斯拉同時開始了訓練:「族長、祭司、和利未人都聚集到以斯拉那裡,要留心聽律法上的話。」(8:13)。眾民一連8日舉行住棚節,每天聆聽神的話(8:14-8)。跟著他舉行禁食認罪大會(9:1-3),心中就充滿了赦罪的喜樂、敬拜、與祈禱(9:5-31)。最後全民與神立約,眾領袖都在約書上簽了名(9:38),並且舉行十分之一的自動奉獻。
第三波:聖經成典——去蕪存菁
聖經最後成典是在紀元後390年於非洲迦太基(Carthage)的教會會議中決定的,經過了漫長的兩個多世紀的討論。
「去蕪」的過程是將一些偽作剔出去。
在新約方面來說,這些偽作被稱爲次經或偽經(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它們都是偽託使徒之名,補充使徒們所寫書信的內容,放入一些虛構之作。它們沒有甚麼價值,只是反映當時一些人士的觀念。例如巴拿巴書信,聖多馬書信等。
在第二世紀的教會中出現了一個異端派別:馬慎安派(The Marcionist Sect)。他們顯然受了當時流行的智慧主義(Gnosticism)的影響,也有了偏差的靈恩傾向。他們的出現刺激教會進行信仰內容的清理。這是催促新約成典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約成典的主要標準是使徒們親自寫的書信,或與使徒們有密切關係的同工所寫的書信或福音書,例如馬可與路加。
聖經成典的過程,把教會帶進神純正的話語裡面去。這是回歸神的話的重要一關。
第四波:宗教革命
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革命,是以「回歸聖經」為口號的。他指出天主教偏離聖經的幾個重要方面:
1. 以立功德代替因信稱義。
2. 敬拜聖母與聖徒,向他們祈禱。這就形成了雙重的中保架構:基督+聖母與聖徒。
最近一位美國天主教的神學家,收集了五百萬天主教徒的簽名,向羅馬教廷提請,將馬利亞升格為「共救贖主」,與基督共成救贖之功。雖然這提請已被教廷否決,但它顯示天主教內部的重大問題。
3. 告解——信徒必須向神父認罪,然後由神父轉達神的赦罪。這是進一步的疏遠了信徒與基督之間的直接關係。
4. 教宗的絕對權柄——天主教顯然誤解了主耶穌在馬太16:18的話,而教宗自認是彼得的承繼人。主所指的不是彼得個人,而是他對基督的認信(太16:16)
5. 強迫性的獨身主義——志願的獨身主義是主耶穌的教訓(太19:12),但是天主教將它改為強迫性;若不獨身便不能成為神父或修女,換言之,不能全職事奉神。
基督教可以考慮志願性的獨身事奉,正如德國一些基督教會所作的。
6. 承認次經——百分之九十的更正教徒拒絕了「次經」(Apocrypha)。只有聖公會是例外,但是他們也只是以之為次要的經卷。
馬丁路德根據因信稱義的大前提,指出雅各書有問題,但那只是片面的看法。
第五波:新正統主義——自由神學的剋星
不少人認為巴特(Karl Barth)在1919出版的羅馬書釋義是自由神學的喪鐘。他至少在六方面糾正了自由神學的理論:
1. 他以「神的超在性」(Transcendent God)挑戰自由神學的「神的內在性」(Immanent God)。
2. 他以神的超然啟示挑戰自由神學的理性主義。
3. 他以人類墮落的真實性挑戰自由神學對人性的樂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種現象,堅固了他的立場。
4. 他以基督的神性挑戰自由神學以基督為先知與理想人。
5. 他以十架的救贖觀挑戰自由神學的模範十架觀。
6. 他以天國的超然降臨觀挑戰自由神學的自然天國降臨觀。
巴特在這些方面的貢獻不容忽視。當然他與正統神學之間還是有些距離。
第六波:福音信仰——堅守聖經的無上權威
福音信仰(Evangelicalism)與基要派信仰(Fundamentalism)之間,有異同之處。在基本教義來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路線而言,兩者有差異之處。例如:基要派主張所有基要信仰的信徒都必須從大宗派裡面出來,因為後者已受自由神學影響;但福音派認為,福音信仰的信徒可以留在大宗派裡面起好的作用,影響自己的宗派。例如英國聖公會裡面有兩派:高派與低派(High Churches and Low Churches),後者是福音信仰的(John Stott,J. J. Packer在其中)。前中國內地會的會長Bishop Haughton,就是低派的一位主教。又例如,在美國衛理公會內,近年來興起「回歸約翰衛斯理運動」,重新注重聖經信仰與福音事工。
最近的《今日基督教》報導福音——基要路線的復興現象:回歸聖經!
第七波:聖經靈恩路線——糾正偏差的靈恩運動
一般來說,靈恩運動是由英國威爾斯大復興開始的。當時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條是由賓路易師母帶領的,另一是由羅伯賜(Roberts)帶領的。後者演變為靈恩派,前者被稱為古典靈恩路線(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the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
在今天的靈恩運動中發生不少偏差現象:過份注重方言與說預言,聚會中的混亂情況(在地上打滾等),動物聲音與動作等等。常與非洲土著的巫教現象如出一輒。
今天教會的極大需要之一,就是在靈恩的追求上回歸聖經。
在近代歷史中,約翰衛斯理,莫拉維亞弟兄會,賓路易師母,慕安得烈牧師,慕迪先生,中國的丁立美牧師,賈玉銘牧師,宋尚節博士等,都曾有過靈恩的經驗,但他們沒有偏差。讓我們追求回到他們的經歷中去,符合聖經的原則。
神阿,求你這些年間顯出你的大作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