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人」的塑造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5期,1997年5月,頁32-37。
教會有兩種,外向的和內向的。一般來說,外向的教會是發展比較快的教會,更興旺的教會。內向的教會,很多是停步不前的教會。懇求神,使華人教會當中有更多外向的教會。
但是,真正結果子的教會,必須是一個內向外向配合得好的教會。聖靈的工作是外向的也是內向的。主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但在這句話之前,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先到主面前,得到屬靈的供應、滿足、豐富,然後從豐富中流出去和別人分享。這是聖靈的工作:內向與外向配合。主說的這條河,很明顯就是以西結書47章中的河;這條河從聖殿裡面流出來,是經過祭壇的;然後向外流,向下流,進入約旦平原,供給那裡的人之需要。我們再一次看見,聖靈的工作,是內向外向的配合。聖經說:「向下扎根,往上結果。」不扎根就沒有果子。在以賽亞書54章有個呼聲:「堅固你的橛子,擴張你的幔子。」擴張幔子之前,要先堅固橛子。
「宣教人」是外向的教會之主幹。真正「宣教人」有他的塑造。他的塑造是扎根的工作,他必須經過內向塑造的過程,然後才能夠有向外宣教的心志、價值觀、動力與成功。求神在華人教會裡多多興起「宣教人」。
「宣教人」這名稱很有意思,也許將來會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有三個名稱可以構成一個類比(parallel names)。第一,「基督人」。「基督徒」這字的原文是兩個字的合成:「基督」與「人」。我曾聽見一位宣教士說:「基督徒就是
“One who is possessed by Christ”。」這個人被基督得到了,和基督結聯起來了,成了「基督徒」。「基督人」作為一個通用的名稱不太適合;翻譯「基督徒」很符合中國文化。在使徒行傳裡,「門徒」和「基督徒」有同樣意義;「基督徒」這名稱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安提阿教會,使徒保羅在那裡工作一年後,非基督徒給信主的人起的一個外號,他們發現這些信耶穌的人,信耶穌、拜耶穌、跟隨耶穌、效法耶穌、高舉耶穌、榮耀耶穌,因此叫他們「基督人」。這名字是個見證。另外一次是保羅站在亞基帕王的面前受審。王說:「保羅啊,你講的這幾句話,幾乎叫我做基督徒了。」王用「基督徒」這名稱,表示它已經相當普遍了。
不過「基督徒」這名稱在使徒行傳只出現了兩次;「門徒」在使徒行傳中卻出現四十次。可見在使徒的領導和聖靈的感動之下,教會採取這名稱來形容一個信耶穌的人。「門徒」也就是「基督徒」。如果歷世歷代的教會一直持守這重點,而不是到現代「門徒訓練運動」才開始注重「門徒」這名稱,我相信教會的情況可能不同。
另外,「信徒」在使徒行傳只出現兩次。「弟兄」,二十五次。「會友」,兩次。「聖徒」,兩次。這不是說只有「門徒」是正確的。上述各名稱都是正確的,都是好的。當我們注重「門徒」的時候,或「基督徒」的時候,我們也完全不否定「信」與「聖」的重點;也絕對不忽略「會友」是團體的一份子,是投入者的意義。「弟兄」也是我們很熟悉的名稱,有的教會專用這名稱。所以每個名稱有它的好處,值得我們了解、接受。
另外一個名稱,也有同樣意味,就是舊約的「神人」。它在新約裡面只用了一次:「你這屬神的人」(提前6:11),英文譯作 “man of God”。這名稱的希伯來文原字是「神」與「人」兩個字的結合(a compound noun),表示一個認識神、愛神、敬畏神、事奉神、效法神、與神有密切關係的人。以利亞、以利沙、撒母耳、摩西和大衛都被稱做「神人」。
「宣教人」是同樣的一個類比,這名字可以用在傳道人、長老、執事、和會友的身上。一個「宣教人」就是有宣教使命感、被神使用的人。求神在眾華人教會裡面增加「宣教人」的數字,使他們成為普世宣教的主力軍,作出極大的貢獻。
華人教會要向普世看,超越自己的堂會、宗派。這就是「胸懷普世」的「基督徒」。我們的主就是這樣,祂說:「我另外有羊。」「另外」把全世界包括在內;神的心也是「胸懷普世」的心。神的心有多大?世上有多少人,神的心就有多大。
一個「宣教人」是一個體會神這樣心胸的人,他讓神的心來摸到自己的心,他也摸到神的心;讓我們與神心心相印。「心心相印」這四個字,在華人的文化裡只用在婚禮中,夫婦的結合是「心心相印」。但是讓我們也可用在基督與祂新婦之間的關係上,基督的新婦「教會」與基督「心心相印」。我們愛主,而主要我們用兩種的愛愛祂。主問彼得「你愛我嗎?」用了兩個不同的「愛」字:一個是感情的愛,一個是道義的愛。主要彼得用這兩種不同的愛來愛祂:感情的愛,道義的愛。
道義的愛是甚麼?「有了我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主要這樣的愛。主也要感情的愛。
有時我們見人唱詩禱告,很激動,充滿感情,這是正確的。我們不要感情主義,卻要感情。
理性、感性和意志都是神給我們的,祂都重視。神要在我們在這三個基本因素上和祂建立美好的關係。感情主義乃是除了感情以外甚麼都沒有。那就好像祭壇上有火,但是沒有祭物。有的人反過來,有祭無火:冰冷冷地奉獻自己。當我們與神的關係中缺少感情時,就失去了祂所給我們人性構造裡面很重要的一項。
當我們愛主有了感情的愛,進一步又有了道義的愛,主說,這樣的人父愛他,主愛他,且要向他顯現:就是說這個人對主有特別的認識。顯現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同在。所以跟著主說:「並且我們要…與他同住。」那是何等的寶貴。
主的三大命令:「盡心、盡性、盡力愛神」、「彼此相愛」,和「大使命」。
「宣教人」的塑造路線,就是回應神的呼召。「回應」有一個基本的意思在內,就是回應神的主動。感謝神,神是主動的神,祂創造一切是祂主動的,祂成全了一切是祂主動的。但是祂的主動要我們回應。我們起初的回應是被動的,從被動漸漸成為主動的;所以它是「被動的主動」。
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13節說:「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我們立志行事是我們的主動,但是保羅說:「是神在我們的心裡運行」而產生的。所以起初神主動,我們被動。慢慢我們成了主動。這是神工作的目的,我們不是單單被動。不然就是傀儡;沒有真正的屬靈價值。神可以造許多傀儡,要他們做甚麼,就做甚麼;最聽話,最順服,最簡單。但是神的創造,神的救贖,是以主動的恩典引發我們被動的回應,然後在這回應中探取主動,去主動地愛神,主動地順服,主動地與神合作。這時候,神創造的作為與救贖的作為成功了。神得到了許多用自由意志來愛祂,順服祂,榮耀祂的人。這是神最後的目的。所以神要經過那麼多的麻煩,那麼長的過程,付那麼大的代價,完成真正的創造。神創造大自然,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但是祂創造與祂同享榮耀,同做王的得救的人,神卻要付上最高的代價:受苦的代價。
有一節聖經對我有極大的幫助。以賽亞書63章9節,「神與他們一同受苦。」如果單單我們受苦,神不受苦,神的愛無從顯明;我們會懷疑神的愛。人類墮落之後,神要拯救人類,祂自己受苦;與我們一同經歷人類墮落罪惡中的痛苦,和各樣的痛苦。有人說神是個自私的神,祂創造人,讓人墮落、受痛苦、滅亡。好像是一個毫無意義殘忍的鬧劇。不是,不是。The suffering of God is the key to His redemption. 這是神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了解。
「宣教人」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呢?
第一,「宣教人」回應神所發出愛的呼召。在哥林多後書6章2-3節中,我們看見兩件事。神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然後下半節:「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看哪」是神的呼聲,是每一個蒙神拯救的人千萬不可忽略的。每個蒙恩的人呀,現在神要用你們去拯救別人。在香港一間大學基督徒學生團契裡,有一位職員是掛名的基督徒,但是很熱心國務,因為他生性好動,很歡喜交朋友,很歡喜活動。大家看到他很熱心就選他當職員,他也很樂意去作。有一次,團契決定在受難節上演主耶穌釘十字架的話劇,大家公推他演耶穌的角色。最後綵排時,大禮堂燈光放暗,安裝起十字架,把他掛上去,用很細的鐵絲把兩隻手綁在十字架上,腳後跟的地方有一塊木頭伸出來站腳。那天晚上他回家,要睡覺的時候,忽然有生平第一次的感受。他想:「今天晚上我不過是表演一下,已經這麼辛苦;當年,耶穌基督真釘十字架時是何等痛苦!」聖靈動工,他內心第一次發出對十字架愛的感應;他跪下、打開心門接受主。從此他整個心態變了,仍然熱心,但這時是為了主。那一年裡頭,他帶了三十幾個學生信主。這見證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誰肯付代價做一個「宣教人」呢?就是那些經歷過神愛而回應的人。
第二,「宣教人」回應神所發出信心的呼召。啓示錄3章8節,又一個「看哪」的呼聲。「我…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這是個機會的門,進入後必然成功的保證。感謝主,祂在整個教會歷史中,一直在開門關門;在這開關之際,使福音傳到全世界去。這開關之間有一個錯綜複雜奧秘的關係;有時關是為了一個更大的開。中國大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大陸福音的門關了嗎?有一個大陸基督徒說過:「事實上,大陸福音的門從來都沒有關過。關是對外關,外面的人進不去,宣教士進不去;但對內部的人一直在開著。關了外面的門,好像是悲劇;事實上是打開裡面又大又有功效的門。」所以許多宣教士,現在感謝神把他們趕出去。他們出來以後,中國人自己在神的恩待之下,聖靈的能力之下,做了更大的工作,是神自己做的。所以神開門有祂的理由,關門也有祂的理由。在這一切事上我們要稱頌那獨行奇事的神、那駕馭一切環境之上和掌握所有鑰匙的主耶穌。這是差傳必然成功的保證。
我在一本英文刊物上看見一個統計數字:越南全國人口有七千五百萬。其中三千二百萬住在山地,他們中間有七百萬人信了主,約佔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平地上則有五十多萬基督徒。我記得九五年一月,我去越南時,一位越南牧師告訴我現在那裡有五十多萬基督徒。而二十年前,在政權改變之時只有五萬多基督徒。二十年壓力之下,從五萬多增加到五十多萬!山地人信主的一個最大的動力是神醫治了他們兩種咒詛:醉酒與吸毒。很多山地人吸毒,因為離毒品來源太近了,太方便了。但是信主之後,在這兩件事上都改變了,都克服了。所以很多人驚奇、受感動,信主的人越來越多,成為一個“Tribal people movement”。
另一件事,去年在基督使者協會主辦的華人差傅九五(被稱為”Chinese Urbana”)大會中,有一位講員來自靠近印尼的新加坡,他說:「印尼現在有差不多四千萬基督徒。」我聽見這數字,心裡覺得不容易接受。有一天我問唐崇榮牧師:「唐牧師,你住在印尼,你覺得這個數字怎麼樣?」他說:「大致上是這樣。」就是說基督徒佔全國人口一億九千二百萬的五分之一。近來在印尼發生迫害基督教的事件,因為基督徒太多了。師悌德牧師 ( Rev George Steed ) 告訴我:「他們燒了二十多間禮拜堂,也殺基督徒。是很強的一個反基督教運動」。為甚麼?他們感覺受威脅了。
在九六年Newsweek 有一篇文章 “The Pope Goes to War in Latin America”。為甚麼?因為拉丁美州現有四千萬到六千萬基督徒。相信 Newsweek一定不會亂說。我記得五十年前聽見南美洲基督徒的人數是二十多萬,現在有二百到三百倍的增長。主的話是真實的,祂開的門沒有人能關,祂關的門沒有人能開。開開關關,造成預料不到極大的果效。這是信心的呼召。主說:「看哪!」,我們說:「是啊!」我們願意憑著信心,走上這條宣教的路。
第三,「宣教人」回應開廣心胸的呼召。保羅西拉回應「馬其頓的呼聲」,超越亞洲的界線進軍歐洲。歐洲是羅馬帝國的大本營。兩個人赤手空拳,豈不是以卵擊石嗎?但是兩個人被神的呼召感動了。他們看見、他們回應、他們就離開亞洲進軍歐洲。誰能想到,教會宣教二百五十年之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甚麼時候開始墮落呢?我相信就是當教皇戴上皇冠的時候。我們常說:「權力使人腐化」,是有歷史証明的。
甚麽時候我們把自己的皇冠拿下、擁戴基督為王的時候,我們會聽見寶座上有聲音說:「成了!」(啓示錄16章17節)在啓示錄裡頭,神的寶座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隱藏的寶座——藏在羅馬帝國的寶座後面。啓示錄第一章,約翰看見神的寶座,但那是在異象裡看見。事實上,一般人心目中完全看不見神的寶座,被這羅馬帝國的寶座遮住。第二個階段:半隱半現,就是啓示錄16章17節中聖殿裡的寶座。這寶座只有聖殿裡的人看見,聖殿外面的人看不見;所以是半隱半現的。但是到了第21章第5-6節:「坐在寶座的說『都成了。』」。這三個階段都有說:「成了」。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神的寶座完全被羅馬帝國的寶座遮蓋,然而在那個完全隱藏的時候,主耶穌說:「成了」。在半隱半現的階段,啓示錄16章17節說「成了」。最後在宇宙中心神的寶上說:「都成了」。感謝神,我們能夠在任何階段,無論我們的眼睛看見或看不見寶座,我們都能說:「成了」。這是我們從異象所得到信心的看見。我們在這一個寶座的保證之下,開廣我們的心胸、超越現在的界線、進入新的範圍去宣教。
第四,「宣教人」回應聖靈的呼聲。啟示錄22章17節:「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這呼聲從「聖靈」發起;跟著新婦,就是教會,響應這呼聲,都說,來。跟著聽見的人也說,來。這些人聽見了、來了、喝了生命水以後,又轉過身來向外面更大圈的人說:「來」。就這樣一圈一圈地擴大。這節聖經描寫整個差傳歷史的過程:新的一班人進入、領受恩典、轉身向外說,來;使這隊伍行列擴展到普世。這呼聲是聖經最後一章中最後一段的呼聲,讓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The ultimate cry”。
跟著20節:「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阿,我願你來。」這是主再來的呼聲;然後普世屬主的人響應說:「阿們」,這真是雷動的聲音。這響應是整體的,也是個人的。不是說,我們願你來,乃是在群體裡有個別的回應:「我願你來」。主再來的呼聲和大使命的呼聲聯在一起,不能劃分,二而一,一而二。
第五,「宣教人」回應代禱的呼聲。這個呼聲在以賽亞書62章6節開始,「耶路撒冷啊(就是屬於神的人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這句話太特別了,這些守望的人,他們的呼聲不停止,不但如此,他們也叫神不停止工作。經文的意思是:我們不停止祈求,神就不停止工作。我們不歇息地呼求,神也不歇息地工作。我們使神不停止工作的唯一秘訣,就是不停止禱告。到甚麼時候為止呢?「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這就是普世性的教會。舊約的耶路撒冷與新約的教會,在意義上是相連的。這個禱告的呼聲,也是主耶穌自己發出來的:「你們要求莊稼的主,打發他的工人收莊稼。」
第六,「宣教人」回應奉獻的呼召。以賽亞書6章8節:「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是一個皇族,地位很高,但是他接受神的呼召。這令我們想到要求神差遣最好的人才出去。你看,聖靈最早差遣的宣教士是甚麼人?是安提阿教會絕對少不了的兩個領袖人物:保羅和巴拿巴。他們禁食禱告的時候,聖靈就說:「差這兩個人出去」。當他們知道聖靈心意的時候,他們一定很驚訝。巴拿巴是那麼寶貴的工人,謙卑地去找保羅來取代自已的領袖地位,這種心胸只有被聖靈充滿的人才有。他是領袖,但是他知道保羅比他更有恩賜,對教會有更大的幫助。所以他去找,請他來做領袖;這兩個人對教會那麼重要,神說,祂要差遣他們兩個人出去。
我們要向神求最好的宣教士人才。在差傳歷史裡,神不斷興起最好的人才。平常我們認為最好的人才,應該留在教會裡,在後方做教會牧師,做神學教授,做教會領袖。但聖經的價值觀是把這些最好的派出去。差傳歷史中常常見到這種情況;這應該是我們求的目標之一。但不要誤會說,只要最好的,次好的就不要。神揀選的都是好的。宣救士之間雖有分別,但每一個宣教士,神都寶貴;看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但是讓我們向神求最好的。
我記得好多年前被邀請主領菲律賓各華僑教會每年聯合的夏令會,在菲律賓南部一個城市舉行。大會用英文把主題做出來掛在講台的牆上,”Here am I. Send Me”。有一天晚上起了大風,第二天我們到會場一看,最重要的字“Send”被吹掉了,變成 “Here am I. me”。這是華人教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有沒有這個「差」字,就決定我們差傳工作的成敗,不管多少人在推動,在呼喚,若沒有人去,都是空的。”I,me” 是自我中心。我們在主的恩典之下衝破這一關,這是華人教會差傳工作上極大的突破。
只有從「宣教人」中間才能產生宣教士。我們向神仰望祈求,求神自己創始成終,在這個時代行一個大神蹟,顯出祂右手的能力。禱告:父神,我們感謝你,因為你拿著大衛的鑰匙。主,這兩千年來,我們看見你白己在動工,在引導,在發動,在成全。最後這一段路程中,我們仰望你。主啊,求你再發出你的呼聲,讓我們回應。求主產生「宣教人」與「宣教士」。奉主的名禱告,阿門。
(本文撮自滕牧師於九六年十一月美國德州華人差傳大會中之講稿,經滕牧師過目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