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的超越:事奉的轉機
滕近輝講述、曾張娟旻整理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9期,1995年11月,頁23-26。
經文:「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是不通達的。」(林後10:12)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現狀作為標準,他就永遠不能超越自己,只能侷限在自己的小框框裏面。
基督徒的人生,基本而言,是超自然的人生。因爲主的生命進入我們裏面,我們便可以有一個新的屬靈生活,從自然的層面昇華、超越,進入新的境界。
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新造的人不單指我們重生得救離開罪惡而已,更包含了另一意義——我們在基督裏可以有一個新的自己,一個更高度、更深度、更完美、更可能的自己。保羅也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不再是我,就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意思。感謝主,不再是我乃是基督,這正是超越自我的途徑。我們的注意力若轉離自己,定睛在超越的主身上,他便成了釋放者,將我們從自我裏面釋放出來,這樣我們便能夠超越以往的各種限制了。
讓我們來思想七方面的超越。
(一)超越自己原來性格上的侷限
使徒約翰的原名為半尼其,即雷子之意。不少聖經學者認為是指他原來的性格而言的。路加福音9:54記載了約翰對於不接待耶穌和他的村人而有的反應。他問主耶穌要不要他求神降火下來燒滅這些人,就像以利亞所作的。他的心中可能有兩個意思,其一是:做以利亞不錯,可以得到他的神蹟能力與榮耀。他誤會了神蹟能力的意義。第二個意思則是對付那些不歡迎他的人。這是原來的約翰。雷子發雷霆時有如晴天霹靂,難以預測;但他後來卻成爲主所愛,也是愛主的使徒。約翰福音裏有一些的信息,例如約3:16、14:21,是其它福音書所沒有的,因此新派的聖經學者懷疑約翰福音的作者不是約翰。我們認為約翰福音與其它福音書不同,乃是因爲約翰由主領受的深度與注意的角度有所分別。因此,另外三本福音書加上約翰福音便成了完美的基督的寫照,成為我們敬拜、學習、見證與追求的對象。可見約翰的改變乃性格超越的改變。常言道,「性難改」,此話很真確。然而,在基督裏,約翰可以改變。我們也可以讓祂來改變我們。
我小時候是個極其內向的孩子。每回客人來訪,我便躲藏,客人走了,我才出現。因此,當我奉獻時,我的母親又高興又擔心地說:「你這個樣子怎麼做牧師呢?」我自己也不敢妄想做牧師,只想在神學院教書,做些文字工作便可。後來因爲參與鄉村佈道隊,漸漸地訓練出講道的膽量。十九歲尾時,我被邀請在一個教會的主日講道。今天我已經超越了自己的性格很多,但不能完全超越。感謝主,讓我的會眾不怪我說話少。有人會覺得言少是驕傲,但是言多必失,兩面作難。感謝主,神給我的會眾很同心,不嫌我少言,所以我能三十年牧養一個教會。這是神給我極大的恩典及性格上的改造。
(二)超越恩賜上的侷限
提摩太有雙重的限制,第一是性格上的膽怯(提後1:7,2:1)。很多事奉主的人也有性格上的膽怯,擔心這個怕那個,膽怯造成了他們的壓力。提摩太的第二個限制是他需要恩賜的發揮長進(提前4:14-16;提後1:6)。保羅被聖靈感動告訴他,若要在恩賜上超越原來的水準,必須有四個條件:(1)勿「輕忽」恩賜。切勿以為自己恩賜太小,無法貢獻甚麼。神所賜的恩賜都是好的而且重要,倘若發揮得好,可以超越原來恩賜的水準,神必定要用他。一個人的估價不在自己而在於主。焦點轉移到主身上便可以不再輕看主所賜的恩賜,因爲主不輕看;(2)「殷勤去作」,使用恩賜;(3)「專心」一意;(4)有「恆心」、忠心地運用恩賜。
教會的宣道史告訴我們提摩太是被棍打死的,他原來是膽怯的人,後來卻有屬靈的膽量、獻身的精神,走上殉道士的行列。多麼大的改變!他做了出色的主僕,超越了自己的恩賜、原來的性格。
(三)超越傳統上的侷限
彼得是個有很強猶太背景的人,觀念根深蒂固,要他向外邦人傳福音需要大的動力啓發才能改變。神給他一個新的異象——由天而降的大布,裏面有各樣的活物(使徒行傳10:9-16)重現了三次。彼得看到了神的異象,他了解到過去以為不潔淨的外邦人如今潔淨了。由此可見要超越傳統的限制實非易事。今日事奉行列中常要面對超越傳統的挑戰。中國人很保守,北美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保守的環境裏要面對許多與福音有密切關係的事,若不能活用屬靈的原則,便會留下許多工作的障礙,受其限制。我們必須常常檢討在我們的傳統中有甚麼是屬於神工作的限制或攔阻。彼得超越了傳統的限制,以致耶路撒冷的教會在彼得帶領下有了默契,向猶太人與外邦人傳福音。
我們很容易將相對的事物當成了絕對的,或是把絕對的事相對化,二者均爲嚴重的錯誤。若把絕對的事相對化,我們就會漸漸放棄了那絕對基本信仰,而相對的信仰卻一點點地增加。我一生中經歷了華人教會中新派的興起,福音派興起及逐漸站立得穩,新派的漸衰微,特別在大學生中福音信仰運動的興盛(IVF),及SCM(爲迎合人的心態而妥協)的衰微。我在愛丁堡大學讀神學時,那裏的教授一半是新派,一半是福音信仰。接觸之下得知新派神學是甚麼,問題的焦點何在,以致於後來在神學教育中可以很小心地確定純正的信仰,把絕對的當成是絕對的。我們若將相對的和絕對的事物劃分清楚,對相對的事務有開闊的心胸,便不會受到不必要的限制攔阻。在傳統裏有些東西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靠主藉著交通、討論,讓弟兄姊妹、教會的領袖階層了解這是相對的限制,是傳統的包袱,是可以放下的。
(四)超越人際關係上的侷限
在事奉中人際關係是個很大而且複雜的問題。有位傳道人說:「我們教會中有三個頭痛人物,我求神把他們拿去,結果變成了四個。」後來他改求神幫助他如何藉著禱告,透過愛心、交通來解決問題,結果問題解決了,他學了一個大功課,付了代價,也看見神的工作。
保羅和巴拿巴對馬可的看法不同,二人分成兩隊(徒15:37-39)。他們均非出於私心,而是本於為工作之好處,神仍繼續使用這兩隊。感謝神,在神的保守下,馬可有了大的改變。保羅也未被他過去的看法所封閉,繼續地觀察,最後他對馬可的估價完全改變了。他看見馬可是可用之才,要他做同工。過去的不同,後來的融和,這是在神恩待中的大超越——人際關係的超越。
每個教會均有不同的人際關係問題,事奉主的人都必須面對它。讓主在這事上教導我們新的功課,給我們更高的智慧、更強的愛。保羅面對這樣的問題時,給哥林多教會嚴重的警告(參林後2:5-11),原來公義的心態也會成為撒旦利用的方法。巴斯卡(Pascal)有句名言:”Love has its own reason that reason does not understand.”(愛有它的道理是理性無法了解的)。理性和愛各有它們的領域。感謝主,神將我們帶入愛的領域,用愛的眼光看一切,便有不同的結論、感受和作法。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謙卑跪下等候、禱告、求主親自來解決,按祂的時間、方法,完成他美好的旨意。這是事主很重要的超越和學習。
(五)超越靈性上的侷限
靈性的程度、經驗與我們的事奉有直接的關係。如何超越這個限制?聖經提供的方法是學習操練禁食的禱告,感謝神在此事上教導我,每週有一次禁食禱告。當我心靈覺得下沉,心裏的剛強減少時,經過禁食禱告,剛強的感覺又增加。有時面對的工作是明顯地超出自己的能力,便有了壓力,經過禁食禱告,內心就剛強起來。心裏的剛強是屬靈的士氣。兩軍作戰,士氣高昂的一方,即使武器差一點,仍然可以戰勝。我事奉主四十三年,我的經驗是:心裏若剛強:靈性強,愛主的心強,禱告強,即使沒有財力也可以做好工作。反之,若無財力又無剛強,只有關門一途。我們的靈命如何,乃是決定性的因素。
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禱告,求神叫他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4-16)他有自己的經驗:他到歐洲是按照神的引導(馬其頓的呼聲)才去的,一去便坐監,而且手銬腳鐐地被下在監裏。若換成你、我,我們會懷疑、抱怨、消沉。但是保羅、西拉半夜裏唱詩、禱告、讚美神!他們心裏有神蹟,外面的神蹟隨即而生,結果地大震動,許多囚犯信主,獄卒全家信主。這是他們到歐洲的第一個工作果效。
大使命的第一步,就是超越亞洲進軍歐洲:大震動!神回應我們的愛、奉獻、禱告與信心,我們的神永遠是個回應的神!
(六)超越能力觀念上的侷限
中國大陸家庭教會裏面會發生過不少神蹟奇事(他們並非靈恩派),這是神的恩惠之工。這一個事實鼓勵我們放闊我們有關能力的視野與容量,向神求神蹟與奇事在我們的事奉中彰顯。
有不少時候,是我們的觀念限制了我們的工作,以致我們從不期待神蹟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觀念也限制了我們禱告的範圍:乾脆不求神。「期待神作大事」這一種信心也包括了神蹟奇事在內。當然「大事」並不限於神蹟奇事,但也並不排除神蹟奇事。我求神給我一個超自然的信心觀念與追求,把我提升到「自然」的水平之上。
先知以利沙向神求,「願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結果他所行的神蹟比以利亞多了一倍。他有屬靈的雄心大志與高闊的視野,結果神回應了他的渴慕。
另一方面,我們要小心,不可把幾件奇事當作我們追求的實質。那是降低了我們的屬靈水準。我們的大事是國度的擴展與靈性的超越:與基督同行、同工、彰顯神的榮耀。
(七)超越信心上的侷限
主耶穌所說的「照著你的信心給你成全」,是一個不變的屬靈原則。冬天的暖氣爐和夏天的冷氣機,都是先扭動了或按下了樞掣才發生溫度上的改變。先有信心的提升,才跟著發生效果上的改變。保羅說:「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9)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榜樣:「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爲有的神」(羅4:17)。
聖經上提到一些死了卻仍然說話的人(來11:4),他們都是有信心的人。信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我們提升超越自己,再不以自己衡量自己,乃是以神的恩典與能力來看自己。
保羅的驚人之語就是「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讓我們不要忘記普世宣教運動之父的名言,事實上就是這運動的能源:期待神作大事:嘗試為神作大事。「期待」與「嘗試」是孿生子,不能分開。
主阿,提升我超越自己!!!
(編按:本文原是滕近輝牧師在大使命中心主辦之「敎牧與長執研討會」上分享之信息,後再經講者補充内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