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堂會到前線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6期,1995年2月,頁4-5。
在使徒行傳及保羅書信中提及當時的教會在差傳上所作的事工,本文將其指出並見證香港北角宣道會按照此種模式所進行的工作。
一、保羅教導他所建立的教會去作差傳工作
保羅向哥林多的教會進行差傳教育(林後10:15-16)他提出了三個要點:
1. 傳道人不僅建立教會,將福音的範圍推廣,並且藉著這所教會把福音的範圍「更加開展」。
2. 上述推廣工作的動力是「信心增長」。
3. 這種推進是幾何級數的推進。
4. 基本的戰略是到「以外的地方」去。
二、保羅所建立的教會差遣宣教士出去傳福音
例:腓立比教會差派宣教士(腓2:25);
歌羅西教會差派宣教士(西4:12);
哥林多教會差派宣教士(林前16:17);
路司得教會差派宣教士:提摩太(徒16:3);
帖撒羅尼迦教會差派宣教士(徒27:2)等。
三、保羅所建立的教會「差錢」出去幫助宣教工作(腓4:15-18)
四、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以祈禱支持宣教士(弗6:19,西4:3,帖前3:6,帖後3:1)
每一位宣教士都有許多人為他禱告。
五、教會把自己的傳道人差派出去:
安提阿教會把自己最重要的兩位領袖差派出去作宣教工作:保羅與巴拿巴。這是千古美談。(徒13:2-3)
六、宣教士返回本堂見證神藉他們所作的工作。(徒14:24-28)
七、保羅在羅馬書內所提及的差傳雙軌路線如下:
1. 見證上的雙軌:生活上的見證與工作上的見證(羅13:14,1:5)
2. 職份上的雙軌:全職宣教士與帶職宣教士(腓4:15-16,徒18:1-3)。保羅後期的工作是全職,前期的工作與亞居拉和百基拉相同,是帶職。
3. 近處與遠方的雙軌:由近處的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羅15:19)
4. 宣教對象上的雙軌:猶太人與外邦人(羅9:1-3,15:16)保羅每到一處地方,總是先到猶太人會堂去傳福音,然後向外邦人傳。
5. 宣教方式上的雙軌:差人與差錢(羅15:26,徒20:34)
6. 宣教內容上的雙軌:得人歸基督與得人作基督門徒(羅1:13,11)。這正與主在大使命中所說的一樣(太28:19-20)
7. 宣教效果上的雙軌:
a. 宣教士對母堂弟兄姊妹們的影響(羅1:11):
b. 母堂弟兄姊妹對宣教士的作用(羅1:12)。
8. 宣教士身份上的雙軌:作僕人與作祭司(羅1:1,15:16;15:16b)。
9. 宣教士能力的雙軌:獻身心志的能力與聖靈的能力(羅15:18-20)。
一間堂會的見證
香港北角宣道會由一九六一年開始推動差傳。其起因是由於其牧者出席在菲律賓舉行的一個會議中聽到一位日本牧師說,他們的教會差派了兩位宣教士到巴西去工作,因而受感,返回香港之後與執事會分享,建議開始推動差傳工作,獲得全體同意,協力進行,次年差首位宣教士往越南去。此後一直進行差傳事工,逐漸發展,頭十年是獨力工作,往後則與其他宣道會堂會合作。目前在香港的八十九間宣道會堂會中,有兩個差會,合共派出的宣教士共五十三位,分在亞、歐、非、澳四大洲工作,也曾在南美與北美工作。
就北角宣道會本身來說,其差傳事工的經歷與上述聖經中的要點有不少相似之處,分述如下:
1. 近處與遠處——該堂在香港本地所建立之分堂及分堂之分堂,共近廿處。遠處則如愛爾蘭首都Belfast的一對宣教士夫婦等。
2. 有的宣教士在海外華人中間工作,有的則在異族中間工作。
3. 該堂所設立的分堂也參與差傳事工。
4. 該堂所差派的宣教士激勵了母堂的會友更熱心愛主,同時母堂為宣教士及其工作的代禱與支持也激勵了宣教士。各差傳關懷小組作了許多工作。
5. 該堂差派了他們的牧師夫婦到印尼屬的婆羅洲去宣教一年,使教會更加蒙福。
6. 該堂也奉獻了金錢幫助五間婆羅洲教會建堂。
7. 該堂組織了好些短宣隊往泰國、中國大陸、菲律賓、新畿內亞等地去傳福音。
8. 該當也以金錢支持廿餘個福音機構。
9. 該堂本年度的差傳獻金約美金七十萬元,每年增加約百分之十。
10. 推行堂內全面差傳教育。例如少年差傳大會與差傳年會同時舉行。主日學和各團契也有自己的差傳節目。
11. 今年的差傳年會中有卅餘位會友表示願意投入差傳行列。
今天神正興起更多的華人堂會投入普世宣教事工。但願有更多的華人宣教士被主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