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十二):領導的危機——盲目摸索或有所追隨?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4期,1979年12月,頁38-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優秀的領導人才是導致任何運動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世上最偉大的運動——傳福音彰顯基督——更是如此。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發現使徒們美好的領導才能,啟發整個教會在傳福音上發揮極大的力量。使徒們本來是一群軟弱的人。當耶穌被釘死時,他們四散奔逃。彼得曾三次不認主。但神改變他們成為剛强奮勇的領袖。
教會缺乏領導,實會產生極大的危機。沒有適當的領導,教會便不會在對外傳揚基督的事上推進。願神在亞洲的教會繼續興起更多眞正的領袖。
早期教會究竟有些甚麼領袖?
一、當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逼害時,許多基督徒都逃之夭夭。然而使徒們怎樣做呢?他們的生命正受著最大的威脅,理應最先逃命。但在徒八1記載,「除了」使徒以外,「所有」門徒「都」離開耶路撒冷!我們不禁被他們的忠心、獻身的精神和責任感所感動。
今日在亞洲,當危機臨到時,教會領袖們總是第一個逃往安全的地方,以致羊羣無人牧養。但另一方面,我們仍可在今日的亞洲找到至死忠心的偉大領袖。例如當共產政權取得越南之前,一羣山區部落的教會的領袖們,不惜多日徒步往西貢,以待前往美國。抵步後,聖靈在他們的禱告會中動工。他們跪下禱告起來後,就作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決定——步行回村莊,因為覺得羊羣確實需要他們。越南最大的宗派(宣道會)的領袖,亦決定留在西貢,拒絕撤至安全地方。
二、早期的教會領袖,有很大的無我精神。彼得和巴拿巴是最突出的例子。逼害來時,彼得留在耶路撒冷;可是逼害過後,他却離開他往,把最高領導權交給雅各。由徒十五得知,彼得再沒有取回領袖的地位。
巴拿巴則尋找保羅,領他回安提阿教會,好讓他領導這偉大的教會。巴拿巴寧可失去自己作領袖的機會,完全是為了教會的好處。他絲毫沒考慮到個人的地位和其他的利益。啊!這是多麼無我的行為!
三、早期教會領袖對當代的人有極深厚的認同感。也許司提反的殉道是其中最動人的例子。他渴望自己的同胞得救,並哀求他們接受耶穌。甚至當這些瘋狂的猶太人用石頭打死他時,他心中仍充滿無限憐憫,為他們求恕。
保羅在羅九3表明了更深一層的認同感情。他說為了弟兄、骨肉之親(以色列人)的得救,自己寧被咒詛,就是與基督分離也是願意。
四、早期教會領袖有出色的口才。
使徒在傳揚福音時有極大的說服能力,令人悔改歸向基督。是甚麼造成這種口才呢?其中至少有四個因素:
1﹒他們的口才是出於親自經歷基督。
2﹒主已經親自教導過他們。
3﹒他們的口才是內裏恩典的出口。
4﹒他們的口才出於神話語的權柄。他們宣講的內容主要就是神的話,所以帶出來的信息充滿權柄。
五、早期教會領袖有美好合一的精神。
靈裏面與事奉上的合一是早期教會中使徒一種突出的表徵。徒十五所記載第一次的使徒大會,便是合一的極佳例子。使徒行傳由始至終是充滿這種精神。
「同心合意」這幾個寶貴的字,在這本書中出現過六次。難怪在使徒們這種的影響下,全會眾都充滿彼此相愛的團契氣氛。
謙卑亦是合一的因素之一。例如,當彼得行神蹟時,耶路撒冷的人公開崇敬他。但彼得卻說:「以色列人哪,為甚麼把這事當作希奇呢?為甚麼定睛看我們,以為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呢?」(徒三12)。當教會領袖們眞正謙卑地將所有榮耀歸給神,不歸他們自己,合一的精神就不難保持。
六、早期教會領袖對福音有絕對的信心。
使徒們完全相信,福音是神為所有相信祂的人預備的救贖計劃。他們絕對肯定,基督是世上唯一的救主,祂在歷史中將以最終勝利者的身分再次出現。在徒四24-31中有一個感人的記載。當使徒遭受這極大的逼害之後,他們以無比的信心與興奮一起同心祈禱,滿有喜樂的深信一切事將如神所預言般發生。
只有那些對福音的眞實性充滿信心的領袖,才願意為傳揚福音付上眞正的代價。其他的人,只會找尋福音的代替品,而且在傳福音的事上永不精明。
七、早期教會領袖是一羣在德行上無懈可擊的人。
使徒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徒五12)。當信徒變賣一切而奉獻給教會時,領袖們就處理極龐大的款項,而且處理得頭頭是道,無可指摘。在使徒的帶領下,整個教會贏得人民的愛戴(徒二47),實在構成傳福音極大的動力。
早期教會特別指明領袖們必須有「好名聲」才可以被選舉出來(徒六3)。安提阿的教會在揀選巴拿巴作他們領袖時,亦根據此原則(巴拿巴特别被稱為「好人」〔徒十一24〕)。
八、早期教會領袖是眞正不分國族。
耶路撒冷教會和安提阿教會的領導層都是不分國族。在耶路撒冷教會,至少一個領袖是外邦人(徒六5)。安提阿教會的五個最高領袖,其中二個是黑人弟兄:稱呼尼結的西面和古利奈人路求。他們在和諧和彼此尊敬的氣氛下同工。這種國際性的心態,自然會產生國際性的差傳工作。
國際性的眼光,對今日亞洲的教會是非常的重要,民族主義思想永遠不是基督徒所應有和重視的。基督徒只能贊同一種愛護、忠於自己國家的民族主義,却不能苟同一種煽動仇恨、民族驕傲和偏見的民族主義。從政治角度來說,今日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需要一個新的國際性眼光,以促進彼此的了解和友善。有思想的人都要摒除所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從屬靈的角度看,亞洲的教會領袖們應在國際性的層面(如差傳、神學教育等)上,更緊密的團結和合作。
九、早期教會領袖是有異象的人。
使徒行傳是一本充滿異象的書卷,其中可考者有十二個異象。這些異象對教會領袖們是必須有的亮光。與此同時,所有這些異象是隨着祈禱而來。
聖經中,禱告與異象往往形影不離。聖經顯示歷世歷代以來異象是給那些肯禱告的領袖。沒有祈禱的領袖,只會幻想與做夢,却没有異象。早期教會領袖所得的異象,開啟他們的眼睛,看見新的可能性,使他們的脚踏上新的途徑,邁向教會更大的增長與發展。
總結時讓我重申開始的信息:領袖是一個「先見」——看見異象,同時他也是跟隨者,緊隨著自己所見的異象。最後他是一個鼓手,喚醒其他的人與他跟隨這個異象。
我們是否眞正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