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十一):策略的危機——信步而行或朝竿直跑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3期,1979年11月,頁38-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漫步和賽跑真有天淵之別。中國人所謂的「信步而行」,是指漫無目標的閒蕩。很多人走路是隨腳之所至,而非按意之所欲。他們不太知道究竟要到何處,結果永遠達不到甚麼目的地,老是在兜圈子。
賽跑卻截然不同。競賽的運動員在場上全神貫注地朝着終點奔馳,腳步緊隨着思想向前衝刺。他們竭盡全力,以最快捷和最好的方法去達到終點——這就是「策略」。
有了目標,才有策略。在訂定正確的策略以前必先有明確的目標。使徒時代教會的目標是甚麼?無疑是「大使命」。但大使命的目的又是甚麼?單是施洗嗎?若然的話,則用刀槍劍戟也可以達到。
不,大使命的目標是透過施洗和訓練門徒,向普世傳福音。初期教會對這個雙重目標有清晰的異象,而且也運用正確的策略,結果有美好的成就。
使徒門用甚麼策略履行大使命?
初期教會所用的、教會增長和傳福音的原則,都是主耶穌親自教導的。在馬太福音,主耶穌說過十五個關於神國度的比喻,總括可以歸納出十個擴展天國的原則。天國的擴展,本質上與基督教會的擴展並行不易,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像初期教會一樣應用這些原則。
一、量的原則
在撒種的比喻中(太十三3-11),那些落在好土裏結出果實的種子,不過是四類種子中的其中一類。可以說,只有四份之一的種子會結果。那麼如何增加這些會結果實的種子?辦法只有一個:撒更多種子。數量增加,收成的機會也增加。量是質的基礎。只要有好的辦法去把量變成質,量永遠是好的。
初期教會中,所有在五旬節信主的人,都立刻受洗——數目有三千人!太早給人施洗有危險嗎?如果只止於施洗,就有危險。若有好的方法訓練新信徒,危險就不會產生。初期教會的確有好的訓練方法,因此教會長得既迅速又茁壯。
初期教會應用這個原則的方法,是在耶路撒冷和周圍地區栽建很多教會(徒九31-32)。今天,亞洲教會所有的牧者和平信徒領袖們,應學習朝着每五年最少建立一間分堂的目標邁進。這樣就會掀起一個教會增長的大運動。
二、質的原則
在稗子的比喻中(太十三24-30),主人所要的是麥子,不是稗子。天國只接受質優的。質產生量——質好的種子結出果實,有三十、六十或一百倍。
初期教會應用這原則,是認眞地全面訓練新信徒(徒二42-47),其效果可見諸以下事實:當基督徒因逼迫分散各地時,他們仍能成為福音使者——無論在那裏都傳揚福音(徒八4),引領羣眾歸主,使教會增長。
三、信心的原則
芥菜種的比喻說明天國的增長和擴展,是憑藉芥菜種所象徵的信心。它開始時很少,生長起來卻大得難以想像。教會在拓展增長或開始籌劃各項工作前,必須先有信心。信心永遠說:「可能——不在乎我,乃在乎神」。初期教會在應用這原則上,也有輝煌的記錄。
今天,在每一間教會內,「可能」和「不可能」的對立分子常常鬥爭。當前者大權在握時,事情才能辦妥。我們要祈求神在亞洲興起新的一代、有充足信心的教會領袖,藉着他們成就大事,擴展基督的國度。
四、聖靈能力的原則
麵酵的比喻有不同的闡釋。我相信把麵酵解釋為聖靈在教會中擴展的能力,亦合乎解經原則。初期教會在此再次留下美好的典範。今天,我們需要在個人和教會生活中,重燃追求聖靈能力的興緻和熱切。很多處顯明一個事實:增長得最快的教會,就是那些尋求聖靈能力的教會。
五、犧牲的原則
在隱藏之珠寶的比喻中,找到寶藏的人願意為之付上最高的代價——他變賣一切。他被朋友甚至親愛的人嗤笑、輕蔑,也不在乎,因為他胸有成竹,知道那寶藏的價值勝過一切。
使徒時代的教會為基督表現出很大的犧牲精神。他們毫無保留的投身福音事工。為傳揚基督的名,甘心付出一切,連性命也在所不惜。他們以能為基督的名為榮耀。這便構成當時教會在福音事工上最大的動力。
亞洲的教會,除了少數之外,都未曾在福音工作上表現過太多的基督徒英雄本色。甚少受過良好教育的亞洲青年,願意成為宣教士或作開荒佈道,部分原因乃在於此。願意去到亞洲最艱苦的地方工作的,都是西方的宣教士;然而,亞洲的基督徒和領袖們卻批評他們只懂養尊處優。教會若要迅速增長,現在就該輪到亞洲的基督徒在奉獻和事奉上表現犧牲的精神了。
六、整體動員的原則
在葡萄園的比喻中(太廿1-15),葡萄園象徵神的國,而神邀請我們在園內工作。同樣,教會是神的葡萄園,所有會友都應有分於教會的事奉。現代的術語稱之為「整體動員」。
初期教會是整體動員的優美典範。當時有堅穩的平信徒事奉,建立了很多教會,包括著名的安提阿教會。亞洲教會今日仍停留在動員的理論階段。我們已把握整體動員的概念,卻缺乏實踐。
七、發揮屬靈恩賜的原則
按才授銀的比喻(太廿五14-30),強調發揮屬靈恩賜的重要性。屬靈恩賜的運用,和教會增長有莫大的關係。今天,專門性的事工乃基於發揮恩賜的原則。亞洲教會的特殊事工,如推動主日學、青年工作、文字工作、領袖訓練、大眾傳播、行政、聖樂、神學教育、校園佈道等,都需要很多人才。在這些範疇,亞洲教會已開始逐步成長,但前路尚遙。所有宗派應釐訂具體計劃,在各方面提高質素。這些專門事工的超宗派性工作,對教會有很大的幫助。
八、捆綁「壯士」的原則
捆綁壯士的比喻(太廿二28-29),說明擴展神國的秘訣,乃在於克服撒但的勢力。何處勝過撒但,何處就有神國度的臨到(太十二28)。如何得到捆綁「壯士」(撒但)的能力?乃靠奉耶穌的名禱告。禱告揮動神大能的膀臂。不先捆綁「壯士」,而妄想搶奪他家中的東西,眞是愚不可及。沒有禱告的屬靈戰爭,是註定敗北的。沒有人比初期的信徒更認識禱告的能力。
九、服事的原則
在綿羊和山羊的比喻中(太廿五31-40),主強調愛的服事。愛的服事一直是教會整體事工的一部分,也是傳揚福音的强大力量。它能使人為福音敞開心扉。愛的服事不是因為在傳福音上有貢獻才有價值,而是本身已經具備價值,因為神的榮耀藉它彰顯。我們智慧地用它作福音導管時,它便具有雙重事奉的功效。
使徒時代的教會有兩件顯著的愛的服事:其一是照顧耶路撒冷教會中的寡婦,此舉後來成為各教會的慣例(提前五9);另一是各地的信徒募集捐項,賙濟那些在飢荒中受苦的人(徒十一28-30)。今天,社會服務也是基督徒見証的一部分,是亞洲教會不容忽視的。
十、催逼的原則
在婚娶筵席的比喻中(太廿二2-14),有一個字使很多讀經及解經的人大受困擾。此字在馬太的經文中沒有出現,卻見諸路加福音同一記載(路十四23)。比喻中,王命令他的僕人去「勉强」人參加他的筵席。這是甚麼意思?這對傳福音有何意義?沒有能武斷地為這個字下註釋,但我們不妨用精銳的判斷力稍作臆測。如果閣下不同意的話,可置之不理。
我個人覺得,某種特殊的勉强,在傳福音中是有其地位的。
這不是出於暴力,乃是屬靈的催逼:向人施以屬靈的壓力,或把他們放在一種基督教的氛圍中,影響他們傾向基督,導引他們為基督作甘心情願的抉擇。
舉例說,在一些佈道會中,講員在結束信息時,營造一種感情的力量,向會眾施以壓力,啟廸或催使他們選擇基督。你可以說這是感情作用。但人是感情的動物;神造他的情感,神也有權為他的救恩而利用它。被感情控制和鼓動的人,多於被理性和意志駕駛的人。只要動機良善,方法坦誠,在傳福音時應用感情並無不對。所有偉大的事物,都是訴諸感情——偉大的文學、偉大的英雄、偉大的音樂……。為何不加上偉大的佈道?當人心被情感敞開,福音就有更好的機會,碰到人的理性和意志。
另舉一例:當你把一個小孩子送到一間好的基督教學校,在某意義上雖無强迫他做甚麼,但無形中已促使他作基督徒。今天的電視節目,塑造我們的兒童的思想,施以强大的壓力,正是如此。
傳福音可用催逼的方法嗎?可以;不單如此,而且需要。事實上,這正是我們失敗的地方。讓我們起來行動,催逼人進來坐滿福音的筵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