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八):先後次序的危機——權宜或定序?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期,1979年8月,頁44-4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先後次序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先後次序,就只有權宜之計,如莎士比亞所說:「虛空的忙碌」,結果重要的事卻一無所成。
很多聖工人員都是「權宜」的犧牲者——他們遇到甚麼就應付甚麼,結果把時間甚至生命浪費在小事情上,到頭來並沒有完成一件有價值的事。因此,無論個人或團體,是否仔細定下先後次序,是關係重大的一件事。
使徒們都有深邃的屬靈洞察力,使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就衍生對事物正確的觀點與角度;正確的觀點與角度又產生工作上正確的先後次序。他們以驚人的恆心和忍耐去實行所定的次序。
一、順服先於行動
主命令使徒們在任何福音工作之前,先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降臨。他們知道,順服主的話語才是最有智慧;他們因此等候、禱告。結果,主的應許實現了,他們的順服得到了報答。
他們學習到一個很大的功課:順服是工作——這工作比他們所有的活動更重要。我們的「不動」,給神有機會「活動」。我們要學習「有所不為始能有所為」的秘訣。「藉不為而為」——雖看似矛盾,卻是屬靈成功的基本因素。
二、質先於量
那一百廿位被聖靈充滿的門徒,都有優秀的質素,每一位都滿有屬靈的能力。他們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每天吸引人進入教會,結果會眾急劇增長。他們訓練那一大批初信主的人,「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後來這些人又再吸引其他人進入教會。
這個連續不斷的訓練過程,一直保持信徒們的優秀質素,使他們結出很多屬靈的果子。很多運動的失敗,是因為放鬆訓練,以致跟從者的質素降低。
使徒彼得嚴厲對付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假冒為善,從這一件事,可見他十分重視門徒的質素和單純。他採取的方法,似乎太過極端,但當我們從保守質素的角度來看時,結論就不同。會眾的質素是基督徒運動的生命線。
三、能力先於財富
當一個瘸腿乞丐在聖殿門口要求使徒彼得和約翰賙濟時,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然後他醫好乞丐,使他能行走。在物質方面,他甚麼都沒有,但他有一些更好的東西——能力!
倘若使徒們只有財富而無能力,教會歷史的整個路向將完全不同。有些時候,教會跌到屬靈的低潮,只有財富和地位,卻沒有屬靈的能力,實在是一大悲劇。
四、屬靈事工先於屬世服務
當耶路撒冷的教會越發增長,行政問題越益複雜時,使徒們眼見危險迫近眉睫:他們被拖離屬靈事工的主要任務。於是彼得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徒六2)他們作出明智之舉:選出七位又好又夠資格的弟兄去負責行政,包括服事照顧寡婦。
福利服務很有意義,很重要,也是整個基督徒事奉的一部份。但我們必須看見眞正的先後次序,千萬別讓福利服務佔去首要的位置,或軟化我們屬靈的事工。我們若把次好的當作最好的,或把次要的看為首要的,就會產生眞正的危機。
五、禱告先於傳道
彼得代表所有使徒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請注意這裏的次序:
祈禱在先,傳道次之。
我相信這並非巧合,因為這個次序,表明使徒們在一切的工作上,都有強烈完全倚靠神的能力和智慧的意識。他們清楚的認識到:他們所完成的一切,都是藉着超自然的資源;如果靠自己的力量去工作,將是愚不可及。
注重禱告,永遠是倚靠神的眞正標記,也是屬靈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繁忙的事務,多麼容易把我們個人禱告的時間擠走!但神喜歡向那些決意用禱告表示倚靠祂的僕人施恩。
六、歷史重於理論
使徒們有其護教體系。他們的方法是完全訴諸歷史的証據。在使徒行傳內有兩大段經文,把神用以啟示祂自己的以色列人歷史,提綱挈領的覆述一次。其中一段長達五十三節。司提反、彼得、保羅和腓利四位,都用歷史方法,提出事實,証明基督教信仰的眞實性(七1-53;十34-43;十三16-41;八29-35)。
使徒的講章中最強調的是耶穌復活的歷史事實。連保羅那僅有的一段,被認為是訴諸哲學的講章,其重點和結論也是耶穌的復活,以之為基督教信仰的屬天証據。
近年來,越來越多資深的神學家,闡明護教學上歷史方法的重要和合理,從此把護教學從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囚籠中解放出來。
百多年來,新派神學一直尾隨各種著名的哲學理論;神學和哲學緊密的平行發展,但神學卻總遲了一步。這平行發展有兩個意義:(一)新派神學依附哲學,(二)神學家敏銳地覺得需要使神學更具時代意義。
很有趣的是:在每個主要的神學發展期之後,必定有兩個不同的反應:其一比原有自由理論更自由,另一卻比原來的更合乎聖經。即是說,無論在甚麼時代,聖經信仰總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徑湧現。最重要的一點是:各種新派神學理論興起,沉下,消失了,但歷史性基督教信仰卻屹立如山,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