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福群故院長遺著「十架與冠冕」看建道的精神遺產:開荒、吃苦、火熱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劉故院長生前,不時提說建道先賢們的事蹟。這些「故事」彰顯了神對建道的恩典,同時也是劉故院長的「感動的泉源」。同樣,今天,它們也是我們的策勵。這些事蹟充份的表現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茲趁此八十週年慶祝與感恩之際,節譯「十架與冠冕」書內關於先賢的記載如下:
「……宣信博士在香港的時候,得知廣西省人口近一千萬,而福音從未到達該省。這一位偉大的宣教領袖深受感動,返國後立刻呼籲一百位宣教士往中國去傳福音。一位受過醫科訓練的青年(高樂弼醫生Dr. Glover)聽見宣信博士所發出的挑戰,就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立刻受到家人與朋友的反對。這是撒但掌權的世界裡面常有的現象。最後,神的呼召於一八九九年成為事實,高醫生到達香港,經澳門,轉抵梧州。神的計劃成形,建道誕生。第一班只有學生四人,…是華南的第一間聖經學院……二人來自廣東,二人來自廣西梧州與南寧……。
……一九○二年,翟輔民牧師(R.A.Jaffray)繼高樂弼醫生為建道院長……翟牧師不僅為中國廣西省的居民大有負擔,他並且關心東南亞各國中的華人與本地人。神的靈如何在他心中工作,如何引導他展開工作,是很有興趣的一年事……翟牧師曾受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在廣西的工作上似乎分心,將其他國家的事工拉到身上來。但是神給了他堅強的心志,他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毫不退縮……他憑著信心到越南去,供應那裡福音的需要。很奇妙的,他買到了一塊地皮,建立了佈道所。那是基督教在越南最早的工作。他差派建道畢業生到那裡去,作為第一批開荒宣教士……
「翟牧師選擇了梧州,作為他退休以後的久居地。他按計劃進行準備……他用自己的錢建造住所,座落在白鶴山上,正在桂江與西江的匯流處,被包圍在神偉大的創造的美景中……但是,有一天,令人驚訝的事終於發生了!翟牧師在早餐時從樓上走下來,眼睛閃閃發光,祈禱後,他將昨夜發生的事告訴了大家。他見到了異象:他在那裏跑,後面有人追他。他的雙手滿了血漬,不能洗掉……他是一個殺人兇手麼?這時他醒過來,全身出汗而抖動。他立刻想起了以西結書三18的話:「你若不警戒他(惡人),他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翟牧師相信這是從神而來的異象,要他往婆羅洲開闢福音工場,對他而言,這是神的命令,我們對他說:「你的新房子怎麼辦?」「啊,這些東西。」他的手一揮,「不過是屬地捆綁的象徵。主已藉著祂的靈向我的靈說話。」……在此時以前,我尚未真正的欽慕翟牧師……但是從此之後,我心中生出對他深深的敬愛。他從未在他的靚屋中住過一天,而是我與劉師母住在那裏……我在他身上看見了基督。他離開梧州時,毫無留戀、怨言與遺憾……翟牧師深受那位出身英國曲棍國手的宣教士—司達德(C.T.Stuad)的影響(他留在中國、印度、與非洲工作)。他留用當時英國運動員慣用的粗語,來形容獻身的精神:D.C.D.(Don’t care a damn!)意即「毫不在乎!」翟牧師借用這三個字,當作一本小冊子的題目,形容完全的奉獻……
「翟牧師被神使用在印尼開闢了新工場,而與他同工的人都是建道的畢業生……無怪乎宣教精神運流在建道的血液裡,直到今日……
「當高樂弼醫生在一八九九年到達香港時,他曾到澳門去講道,他在那裡遇見了一位靈性飢餓的姊妹,就是廿六歲的羅聖愛先生。她當時在廣州真光中學教書,早於十四歲時接受耶穌為救主。高醫生所講關於獻身的信息,感動了她的心,她決定往梧州去開辦建道女院。一九○三年這希望成為事實。她在女院事奉主前後卅一年,直到退休為止……她在年輕時,請求父親准許她一生不嫁。父親以為這不過是她暫時的心情。但是她十八歲時仍不肯結婚。她父親是一位熱心的信徒,終於同意她終身不嫁的志願……後來有一天,父親為她安排了一次特別的典禮,親友們好似參加婚禮一樣來赴會,由牧師主持,但那不是平常的婚禮,乃是她獻身事主的典禮。超過三百人參加這最奇特的婚禮。有花、有唱歌,但是沒有地上的新郎。她公開宣佈:基督是她一切的一切。一九二○年,為了全心倚靠主的供給,她將地上的一切財產送給宣道會,作為聖工經費,包括她銀行的存欵,和出售數間屋子所得的現欵在內。她順從內心深處的感動,將一切放在祭壇上,她願意過「自願貧窮」的一生……她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六八年四月廿七日,主召她返回天家……
「當青年的趙柳塘正在廣西桂林準備參加留美選拔考試的時候,恰有宣道會的一位加拿大籍宣教士,Mr. Alvin Field,也在桂林。他既熱心又受過良好教育。他剛開始了一個英文查經班,不少人參加,其中有趙柳塘。……一年內,趙柳塘公開宣佈他對基督的信仰,並且開始為主作見證。後來政府公佈考試結果,趙柳塘是唯一被錄取的學生。他領取了公費,準備放洋,攻讀法律。但是他在離開桂林以前,感覺應該主領一次聚會。神使用了他的講道,很見蒙福。他在往東海岸去的路上,先後在平東與梧州主領佈道會,許多老朋友來聽他講道。最後,他自己深受感動,他開始掙扎著尋求神為他一生的旨意。他在一張紙上寫下,如果他事奉基督可能得到的各樣好處,其中沒有任何一項是今世的利益。他將永遠是一個窮傳道。但是,這樣,他能將基督傳給同胞……他整夜在心靈中爭戰。次日清晨,他終於決定獻身給主,一生向同胞宣揚福音。平安喜樂充滿了他的心,他將公費還給政府;放棄出洋。親友以為他瘋了,甚至西教士也勸他重新考慮,但是他並不搖動……他決定進入建道受造就……後來成為建道院長,最後成為宣道會華南區主席……」
這些先賢們的動人榜樣,才是建道真正的產業,願主繼續帶領我們走在這一條蒙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