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與南太平洋區佈道會議報告
原載於《播種人》19期,1969年1月,頁13-15。
這一次的佈道會議,在亞洲教會歷史中具有特殊意義。自基督教傳至東方以來,這是亞洲各國的教會領袖們初次集合在一起,共同商討佈道大計。廿四個國家(包括澳洲與紐約西蘭)的千位代表,不分宗派的攜手致力於佈道事工的研討與推動,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事!茲將此次會議之價值及貢獻分述如後:
一、廣闊的代表性
基督教各宗派內,都有極多的福音派份子,他們篤信聖經熱心佈道。這一次在葛培理博士的號召之下,他們的領袖們集合在一起,研討佈道事工之得失。各宗派皆有代表出席。例如本港代表四十一人,代表廿一個宗派與團體。這是在佈道工作上的大結合。
二、深摯的屬靈團契
大會中屬靈的氣氛甚為濃厚,宗派感覺完全消失,大家都是神的兒女與僕人,彼此是弟兄姊妹,共求基督國度之開展。聖公會的會督們與弟兄會的領袖,長老會的牧師長老們與浸信會的會佐執事們,循道會或衛理公會的領袖們與神召會或五旬節會的牧師們,內地會的傳道人與宣道會的同工們等等,彼此有融洽的交談與團契,主愛充盈洋溢。雖然新加坡與印尼之間,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馬來西亞與菲律賓之間,有政治上的糾紛,但是這些國家的代表們彼此之間表現了友情與主內的團結!這就證明主愛能醫治一切裂痕。
大會代表在主日上午分為二百五十組,分赴新加坡各教會主理主日崇拜,形成一種主內大團結的氣象。大會最後一次的公開性聚會,舉行於國家劇場,赴會者約四千五百人。氣氛極好。
代表的四分之三是傳道人,四分之一是平信徒領袖。在後者之中,各種職業都有:有的是大學校長(例如韓國最著名的Ewna女子大學校長,該校有學生二萬人),聯合國代表,社會部部長,內閣閣員,澳洲政府廣播公司(ABC)高級職員,大學教授,神學院院長,警察總監,報社主編等等。在美國的代表之中,有著名神學家「今日基督教」原任主編享利博士,及現任主編Lindsell博士,呂保羅博士Dr. Paul Rees,惠敦大學校長Dr. Armerding慕迪科學院院長Dr. Everest及葛培理博士的幾位同工等等,融融洽洽濟濟一堂。
三、濃厚的禱告氣氛
分住各旅館的代表們,組成祈禱小組,每日早晚集合禱告,執行委辦們也在每日早上七時集合禱告。雖然大會各種聚會十分緊張,但是大家仍然歡喜插入禱告會,甚至有時在中午唯一休息時間參加祈禱會。在公眾禱告之中,氣氛亦誠懇熱切。
四、廣泛而具體的研討
大會中專題演講的範圍相當寬廣,將十六種論文括納起來,顯示十條與佈道有關的探討路線:
1﹒佈道的神學基礎
2﹒大眾傳理原則及工具的運用
3﹒從教會歷史中探討教會的失敗
4﹒青年佈道工作
5﹒小組運動——佈道及靈性增長之方式Cellmovement
6﹒在敵對環境中之見證
7﹒社會服務與福音之關係
8﹒教會在傳道上的總動員
9﹒亞洲教會之使命
10﹒亞洲教會之國外佈道運動
這些都是極重要而具體的問題。各篇論文都引起代表們繼續研究的興趣與自覺。
五、自發性的討論
每日下午有三種性質的討論會:
1﹒論文討論會——分組討論各篇論文之內容,及所引起之問題。
2﹒國家小組——各國及各地區之代表各自集合一起,商討與本區有關之佈道工作推進事宜。
3﹒興趣小組——各人按照自己的負擔與興趣,選擇各種不同主題的討論,例如:文字工作,大眾傳理工具,國外佈道,深度佈道方式,工業佈道,學校佈道等。大會的路線不單是灌輸式的,也是自發式的。
六、具體的果效
代表們對大會的估價當然各有不同,所感亦有別,就筆者個人所見所感,認為大會至少有下列各項具體貢獻:
1﹒其感召作用——鼓勵、啟發、團結。這一次的會議無疑是佈道事工上的一針振奮劑,同時也將許多具體的問題提出來,引起注意和研究的興趣;此外更使福音派發動了一次意識上與行動上的大團結。雖然在必然的性質上講,這種會議不能避免其普通性,缺少專門性與具體性,但是單就其精神作用言,已經是莫大的收穫了。
2﹒大會議決在各國之間建立佈道性的橋樑,例如佈道專才及方法的交流等。
3﹒許多國家的代表們已經進行商討如何推動全國性或全地區性的佈道運動。
4﹒繼續在一九六九年召開亞洲文字事工促進會議,與傳播工具會議等,分別定期在香港與東京舉行。並議決創辦專向青年佈道之刊物。
5﹒鼓勵各國舉行全國性的佈道會議,以求更普遍的引起佈道的熱誠與努力。
但願神施恩,使此次會議有永久性及廣泛性的功效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