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一個忠實的福音使者
原載於《播種人》18期,1968年,頁4-7。
在現代思潮中——四新:新上帝觀,新道德觀,新佈道觀,新世俗觀——
今天,對於知識份子最具影響力的兩種思想形態,是「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與「相對主義」Relativism。
「邏輯實證主義」由法國哲學家孔德Konte所倡導,原名實證主義,以後納入廿世紀之科學新理論,改稱為新實證主義New Positivism或邏輯實證主義。其理論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事物的本質與真相是「不可知」的,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現象」;只有實驗室裏的知識才是知識;科學知識之外別無知識。對於許多人來講,它漸漸變成了「科學主義」。當它否認實驗室以外的知識時,就與真正的科學精神與態度大相逕庭。因為科學的本質是現象的「描述」Descriptive而不是源本的「解釋」interpretative,二者之間有合理的界線;如果科學超越了其「現象的描述」範圍,侵入「源本的解釋」領域,而武斷的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與創造,以及精神界的真理,它就失去正確的立場。最近出版的「傾向」雜誌裏面(第一期),有一篇文章「科學方法長短」,詳論此點。許多科學家是基督徒,但是沒有一個「科學主義者」可能做基督徒。
「相對主義」Relativism的哲學形式之一,就是「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當存在主義的思想被納入神學領域內的時候,就產生了左列四種觀念,可以稱之為「四新」:
A新上帝觀New Conception of God
保羅‧提力克Paul Tillich把上帝叫做「上帝後面的上帝」(意即聖經中的上帝,或一般信徒心目中的上帝,並非上帝的真面目,在他後面還有真上帝),或稱之為「那無限者」。上帝與人類的關係並不限於教會之內,也不限於聖經之內,甚至不限於宗教之內;他否認上帝的位格,只認為上帝是「一切存在的基礎」The Ground of All Being。
Altizer教授倡導「上帝已死」Death of God的論調,其意何在?當他去年在美國一所天主教大學演講的時候,提到「上帝否定自己」the self-negation of God。他的理論是建立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辯證邏輯」dialectical logic上——正、反、合、永遠在進行之中。而上帝也是在這一種不斷否定的過程之中演變,直到他成為「上帝之上的上帝」。這種上帝觀在本質上是「泛神論」Pantheism的一種——上帝與宇宙合一。
在這種新觀念中,上帝失去其位格與超在性,與聖經的啟示相反。
B新道德觀New Morality
在新派神學家中,有不少人提倡這種倫理觀。它已經漸漸成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新理論,因為它是時代產物,迎合目前的潮流。這正符合聖經關於末世的預言。
「新道德」的基本思想是:「愛」是倫理判斷的唯一標準,尤其在「性」的關係上是如此。英國聖公會的一位會督Bishop John Robinson(即「向神誠實」的著者)說:「只要是出於愛,什麼都可以作。」Love and do as you Please,這理論認為,聖經中一切命令,律法,誡命等,都是相對的,無一是絕對的;它把神在聖經中新啟示給我們的道德律,解作過去的傳統思想,已經不適用於今天的基督徒了;它認為聖經中道德性的規條與訓誨過份簡化over simplification,因此不能解決今日複雜的道德問題;聖經中有關道德教訓所具有的絕對意味,就是它過於簡化的證明,因為它忽略了例外;「通則」是要不得的,我們必須注意個別不同的情況,按其處境之特點加以合理的判斷,摒棄一切成規。因此「新道德」也稱為「處境道德」situational morality。它主張,在個別情況中作道德決定時,「愛」是唯一有關的因素,其他一切標準都是無關無涉的。所以,姦淫在本質上不是壞了,只要其動機是出於真愛,它在某些特殊境況中是可行的。同樣,同性戀在本質上也不是一件壞事,只要雙方同意而在秘密中進行就非不道德。這種理論與聖經的明訓互相衝突,出自所謂神學家之口,有助於本世代的情慾泛濫,對於人類為害甚烈。
這種理論對於三種人具有吸引力:那些尋找藉口放縱私慾的人;那些狂熱反傳統的人;和那些認真思攷希望解決道德問題的人。
頭兩種人不值得在這裏提及。對於第三種人,我願意在這裏指出「新道德」在理論上的重要錯誤之處:
1「新道德」認為遵守誡命是「律法主義」legalism,而律法主義是沒有道德價值的。所以我們必須超越律法主義,昇至愛的境界。耶穌基督豈不是反對法利賽人的律法主義麼?
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論。耶穌基督所反對的是律法的字句,而非律法的精意。祂說:「我來並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的本意就是神本其對人類的愛護,而藉硬性之律則指導人類走上幸福之途。這是真正的「寓愛於律」。愛與律並不是相反的,而是相成的。「新道德」把二者對立起來,而事實上,聖經中的律法是神愛的表現方式之一。
當一個人在特殊處境之中,作道德性決定的時候,常常容易患近視之弊,看不到將來的影響,後果,或危機。但是全知之神知道人真正的幸福在那裏,就把祂的愛與智慧寓藏在命令裏面,吩咐人去遵守。這就是為什麼大衛說:「耶和華的律法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搖幌的人生腳步,需要穩定的支柱。
2「新道德」對於人性過份信任。當兩個男女單獨於處性慾衝動的時候,如果單以「愛」為標準,其必然行動可想而知。人類的自私根性,善於巧妙的自辯與掩飾,把自己的滿足解釋為向對方的愛。在上述的情況之下,而妄想二人會冷靜的把愛作理智的探討,為它下一個週全的定義,然後舉行,簡直是作夢,也是對人性作過高的估價。這種不合現實的對人性的信任,是人文主義的產品。聖經對人性的分析與估值,正確得多。人性需要律則的幫助。
3「新道德」認為明文律則是過份簡化,但是無可否認的,把一切推之於愛,才是真正的過於簡化。因為愛只是一種感情與動機,動機必須加上具體的動作,方法,路線,才能成其為愛。愛的本身是盲目的。「新道德」摒棄了一切固定的律則,固而只抓住了一個盲目的動機。結果,這盲目動機被人在某種情況中的主觀感受所左右與利用,成為它的工具。愛藉著神的律則才能獲致其行動之方向。
4在神學上講,人類的行動必須合乎愛,這是對的;但是這愛是神的愛,而神的愛是與祂的聖潔融合的。「新道德」離開神的聖潔而只講愛,就忽略了「神聖的愛」——真愛。無論多少愛意都不能使那與神的聖潔互於矛盾的姦淫,成為合理化。
5「新道德」以自己作自己的標準,正犯了保羅所說的錯誤:「他們以自己衡量自己,是不通達的」(林後十12)。人需要超然的標準與助力。當人需要道德亮光的時候,新道德把他們送回「當局者迷」的摸索之中去。
6有人認為現代心理學支持「新道德」,但是正如蒙特瑪力教授Prof John Montegomery所說:「近年來心理學獲得一個結論,就是一個人必須在原則的型態與結構之中生活。如果沒有這種原則的結構,一個兒童或成人就會按照自己內在的感覺去企圖建立一個原則,而在這種努力中毀滅了自己。」這就是說,一個人離棄了神的律則,就落入「自己」的暴政之下。
因此,在實際的效果上講,新道德觀有助於情欲的泛濫。
7著名神學家庫恩教授Prof. Harold Kuhn指出:「新道德」是教會接受與隨從潮流而產生出來的一種神學理論,稱之為「接受神學」theology of acceptance。這與教會的真正使命相反!糾正與指導而非隨從。
8「新道德」過份注意例外,喧賓奪主,把例外當作主體。
C新佈道觀New Evangelism
相對主義否定基督救恩的絕對性,唯一性,與最後性(正如保羅‧提力克所倡論的),因此產生了新佈道觀——以愛的使命(社會福利)代替了引領人悔改歸信基督得救的使命。既然基督自己都已經變成相對的,何必去引人歸向祂呢!基督教變成「愛的服務」。這種理論絕口不提「大使命」。去年在西柏林舉行的世界佈道會議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向眾教會清楚宣告合乎聖經的佈道定義。由此可見新佈道主義的影響是多麼大了,已經蒙蔽了許多教會領袖。
D新世俗觀New Seculavism
新世俗觀把聖俗之分完全否定,其意義並非如我們平常所說:「只要是為主作的,一切俗事都是聖的。」它乃是否定有形的基督教的存在價值,還一句話說,不要基督教的信仰與教會的存在,只要宗教的實質就夠了。我們必須在世俗之中去尋求與表現宗教的真意——透過痛苦尋求人類的幸福。今天人類已經「成年」,再不可能接受「上帝」的觀念了,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沒有宗教的基督教,正如Bonhoeffer所提倡的。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與潮流之中,每一個篤信聖經的神學生與傳道人應當如何?
當那些理學家在那裏大談新上帝觀的時候,我們所信的仍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祂是自有永有的耶和華,是創造之主,慈悲之父,救贖之主。我們盡心竭力傳揚祂是「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使人有盼望的神」,「賜各樣安慰的神」,「信實的神」。
當新道德觀掘開情慾之堤的時候,我們心中仍然響著,口中仍然傳著:「那召你們的(神)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前七1)。「不要自欺,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欲撒種的……必收敗壞。」(加六8)。
在新佈道觀的壓力之下,我們絕對順服主耶穌所給予我們的大使命:「傳福音給萬民聽」,「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當世俗與教會混淆時,我們仍然深信教會是神的計劃,是基督的身體與新婦,是神工作的中心,是神所「召」出來的人所組成的,為神作見證,「陰間的權勢不能勝過他」。
讓我們忠實的傳揚那「一次交託給聖徒的真道」(猶大書三節)。讓我們在一個相對主義的世代中,作一個絕對順服忠心的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