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眼中的滕牧師
作者:編輯室
原載於《宣訊》177期,2014年9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滕近輝牧師生長於中國北方,母語不是廣東話,一九五○年來港,以國語在神學院授課或在教會講道。五七年到北角堂(北宣)牧會,會眾多是從中國大陸來的「外省人」,聽國語沒問題;但不久,操廣東話的會眾增多,於是講道時段設粵語傳譯。自此,有好幾位會友特別固定並長期為滕牧師傳譯;其中有的已移民或返天家,今回請得居港的三位,談談他們傳譯中所認識的滕牧師。
君子風度
一九六二年北宣加開早堂,為免原有的傳譯員兼顧得太辛苦,滕牧師透過建道的神學生容保羅(多年後尊主堂堂主任),請他在北宣聚會的妹妹容智美擔任早堂傳譯。容氏一家原籍廣東,但曾長居天津,而且家教是:牧師吩咐的就要做。於是容智美主日便穿得整整齊齊(當年是旗袍),開始這事奉,一做就是十年。
她説「年輕時不識驚,沒想過自己的能力。但滕牧師講道很清楚文雅,容易跟上。我便像鸚鵡,他説一句,我説一句。他博學多才,常引用中國經典,特別是《論語》,我便要回家『刨』《論語》。」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滕牧師常以微笑鼓勵人。「在台上傳譯其實也頗緊張,但從講台下來,滕牧師總溫文地給我微笑,是很大的鼓勵。」六八年,滕牧師到一個大學生夏令會主講,共三個上午,容智美陪同去傳譯。下午她仍要上班,滕牧師用的士送她回去,三天如是。「我受寵若驚!當年坐的土屬高消費,滕牧師自奉儉樸,竟不惜用的士送我,很有紳士風度。」
道在心中
六十年代中期,傳道同工黎金貞姑娘的兒子陳永標也加入「鸚鵡」行列,在晚堂或午堂或培靈會事奉。他説:「為滕牧師傳譯是舒服的,他很懂得『就』傳譯者,句子不會長,思路清晰。我從沒見他有講稿,他拿起聖經就可以講道。偶爾有一張小字條,寫上幾個鑰詞或經文出處,通常有七點。(滕牧師有「七點牧師」之稱。)他對聖經熟到不得了!字條上只寫章節數字,他全不用翻看便朗朗上口,一字不漏地背出來!」
滕牧師經常在同一主日,早、午、晚堂講不同的道,有會眾三堂都來聽。
熱愛講道
七十年代起,鍾眉伍便是滕牧師的「御用翻譯」(一些老會友給她的雅號)。她注意到滕牧師十年如一日拿同一本聖經上台講道,四吋乘六吋那一款,裡面密密麻麻有他用幾種顏色劃上的符號──圓圈、箭頭、括號、間線、數字……。是他的領會心得?前後互相參考?給自己的提示?只有他知道。
她説:「我感恩在他身上學到很多,尤其欽佩他對聖經的熟練。他的講道多是以經解經,要翻很多經文。他輕易背出,我就要平時熟讀。」
滕牧師八十歲時曾表示,希望能講道到一百歲。八十五歲時(二○○七年),一次回北宣講道,步下講台梯級時失腳,尾隨的鍾眉伍欲扶他,結果兩人齊跌下。她説:「我的心很感動,滕牧師年事已高,仍那麼喜愛宣講神的話,真是主忠心的僕人!我們這些有健康、有精神體力的,不更應事奉嗎?」
滕牧師居港多年後,偶爾到了一些沒有提供傳譯員的聚會,如果會眾中有表示聽不懂國語的,他會用廣東話講。其實聽眾也感受到他講得吃力,但即使為了少數人,他也會盡力而為。這就是滕牧師。